中国的图书市场,外来的文学作品受欢迎的却不多。但一部英国的学龄前经典之作,经由五位中国儿童文学名家的翻译,进入中国很短的时间,却有了让英国人吃惊的销量。这套书能受欢迎,与翻译质量过硬相关。由于译者本身就是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儿童文学作者,译本的“本土化”非常自然。在金波看来,在翻译书“扎堆”的时代,本土化翻译值得提倡。这套书的中文版,由五位儿童文学作家共同翻译,此前中国引进的少儿读物中,从未有如此强大的翻译阵容。金波指出,《巴布工程师》的翻译,充分体现了它内涵的丰富性、纯正的趣味性,“语言上不仅要符合中国儿童的语言,还要让内容更易理解,减少生偏字,避免直译硬搬,要按照中国儿童的生活思维逻辑去布局”。比如在故事中应用了设问句,不但可以激发孩子动脑想象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 (据记者了解,《巴布工程师》在英国被评为“英国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角色”等多项殊荣,“巴布”(人偶)也曾得到英国女王的亲自接见。“巴布工程师”和他的朋友们是一个可爱的团队,这样一个为救小刺猬会挖地下通道的工程队,视“团结”、“智慧”、“爱心”为三大法宝。)其实,“本土化”译创的“经典案例”——林少华译《挪威森林》,让中国读者读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的村上春树”。但是,他在广受欢迎的同时,又被认为翻译没有“忠实原文”,甚至被批“浓妆艳抹”。林少华表示,“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钱钟书的“化境”之说很好,认为“翻译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而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要大而化之,译文读出来不要像翻译体。这种翻译在审美境界和作品意蕴上是更大的忠实”。那么,“本土化”译创,到底是不忠实原文,还是更好的翻译方式呢?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会长于友先,称《巴布工程师》“与一般的模式有异,出版者不是简单的翻译编辑,然后推向市场,而是从方便中国孩子阅读的角度出发,邀请知名儿童文学作家,采用‘译创’的形式重新组织文字。在保留了原作故事完整的基础上,让中国的孩子在母语的语境中阅读。这种创意的结果是,既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汉语言文化的训练和熏陶,又让小读者在阅读时理解充满情趣故事。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引进儿童图书本土化的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