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北京书展上,主宾国印度的多家出版社与中国的多家出版社进行了首次大规模接触,整个圆桌会议像是一场等待已久的快速相亲会,尽管还存在语言翻译等障碍,中印各家出版社还是表达了积极的合作意向。目前,中国和印度的本土出版社已经零星有了一些合作,但两国图书市场中双方的图书比重依然还很少。来华的印度出版商代表了印度出版市场,大部分和科技机械和文教出版有关,还有一些专门出版儿童文学、社会科学和纯文学的。从主宾国参展主题探索中间道路,到印度展台上随处可见的宣传语“在印度,一切皆有可能”,印度主宾国活动主办方无时无刻不在强调着与中国的联系和友谊,暗示着印度出版与中国出版合作的广阔前景。的确,中国和印度有着太多的相似。同样拥有 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同样是世界人口大国;在国际出版市场上举足轻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版国,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出版国。但是,当这样两个“超级大国”相遇时,能否碰撞出火花?
看好市场与合作前景
8月30日,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开幕当天,承办此次主宾国活动的印度国家图书托拉斯主席毕班·钱德拉告诉记者,以主宾国身份参加国际书展的最大好处在于,能让印度作者的图书在外国出版。印度在德国法兰克福书展、俄罗斯莫斯科国际书展上做过主宾国后,一些作品已经走进这些国家的图书市场。他说,印度一家科学艺术类出版公司,几乎每年都来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效果很明显,一直有书在中国出版,公司获利不小。但毕班·钱德拉也强调,不要看一时的版贸数量,主宾国活动的影响可能会在今后发挥更大作用。为了迎合中国读者,印度围绕探索中间道路的主题,展示了3类图书:有关尼赫鲁的图书和泰戈尔的有关作品,它们都与中国文化中有着较高地位的“中间、中庸”有关。在印度展区,主办方原样复制了尼赫鲁的书房照片、书桌等,设置了尼赫鲁、泰戈尔的雕像复制品。印度国家文学院还带来了他们出版的《鲁迅文集》,这本书已被其译成24种语言。 在各种交流场合,印度出版人都表达了强烈的合作意愿。印度国家文学院副秘书长拉克史·古马尔·沙尔马告诉记者,两国都有很多优秀作家,希望中国出版社多出印度图书,也希望翻译更多的中国图书到印度。他说:“如果中国出版社希望引进出版印度图书,我们也会资助翻译费用。”翻译费用的标准是1个字两卢比(卢比对人民币汇率约为7∶1)。印度出版商联合会名誉秘书长兼阿比纳夫出版社社长萨蒂·马里克也说,印度大众图书市场像一个沉睡的巨人,我们需要唤醒它,给予它应得的地位和身份。在印度,刚刚脱盲的成年人必定会阅读并购买各类图书,市场规模难以想象。据他介绍,印度作者与出版社正在考虑出版取材于印度其他语言的图书。他说:“印度出版社期待与其他国家出版社开展合作出版。”
在本届图博会上,各出版机构组织的活动大大小小近百场。除了一系列新书发布与推介会、版权论坛、版权贸易、版权签约仪式等专业领域活动外,还包括多场中印作家对话、演讲、朗诵会等。然而,多场新书推介会、版权论坛、作家对话,或受限于场地,或因语言障碍,话题大多不能深入,仅限于浅层次交流。例如,昨天印度展场举行《尼赫鲁和印度发展中的政治经济》讲座,三位印度学者兀自在台上用印度语或英语讲演,没有任何翻译,许多中国读者纷纷离去,只留几个印度籍观众。国内多家出版社举行的新书推介会、版权论坛,也鲜见外国出版人的影子,多数议题只是圈内人自娱自乐。再如中国作协组织举办的“回顾与展示座谈会”与“中国文学图书与国际市场研讨会”,前来出席的作家和出版人阵容强大,声势浩荡。然而,每人发表观点的时间极其有限,没有话语交锋的可能。人多、时间短,使得话题无法深入探讨。一些单位在展场外举办的活动也是声势大效果小。比如前晚召开的“文学之夜”,参加会议的有中、俄80后作家,以及文学评论家白烨、作家曹文轩等十余人,在讨论“80后作家的文学精神”等命题时,人多嘴杂,译者的翻译也词不达意,使得这场看似盛大的活动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泥沼中。首次设立的“中国作家馆”算是本届图博会的一大亮点。该馆展台的陈列品主要为已译成外文出版的一系列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如人民文学出版社“茅盾文学奖”获奖书系、作家出版社“共和国文库”中的部分图书。据该馆工作人员介绍,他们每天都要接待数十个国家的版权代表前来洽谈版权事宜,多家出版机构对作家出版社的安妮宝贝、莫言作品感兴趣,有意引进出版。
服务书目语言单一翻译少
本届图博会,印度是主宾国,印度出版机构阿克沙尔出版公司、阿毕纳威出版公司、本塔冈出版公司等前来参加。他们向中国出版人提供的中文书单较有限,在展会第一天就发完了,仅剩下童书书单。同时,德国、法国、韩国、日本、西班牙展台的书也多为本国母语出版物,这对于不熟悉多国语言的中国出版人来说,是很大的障碍。有的展台甚至连翻译也没有,令许多中国出版人望而却步。
外国出版机构如此,国内出版单位在这方面的意识也颇为淡薄,有的展台也没有翻译。语言的障碍使图博会版权交流的氛围淡薄了许多。
一位参加过法兰克福书展的资深出版人介绍,在法兰克福书展上,各个出版机构会提供多种语言的宣传册供版权代表阅读,宣传册上不仅有全部书目,还特别开辟栏目介绍重点图书。仅此一点,就比国内各个书展有效率。
对外“走出去”难问题多
在“回顾与展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座谈会以及“中国文学图书与国际市场研讨会”上,与会出版家、作家不约而同地把话题聚焦到中国文学作品“如何走出去”这一点上。出版人潘凯雄表示,文学图书走出去最大的困境在于翻译。一些国际著名出版机构对译者很挑剔,要求译者的母语必须是出版机构所在国家语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的出版机构都是这样。目前,全世界能翻译中国小说的人并不多。“英美不少国际出版机构一旦看上一部中国小说,就会找著名汉学家葛浩文来翻。可是葛浩文一年能译多少书?撑死了也就译一两部。”邱华栋建议相关部门加大翻译的资金投入,使得作品能完整、准确地译介到国外。
何建明认为,中国文学难出国门也应该在作家自身找原因。他说:“这些年,外国译介中国作家的作品多是反映上世纪40年代以前的作品,以及反映中国风土人情的作品,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比较少。这足以看出作家的创作没有直面生活,这使得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除了作家的作品过硬外,出版机构也要以国际视野去包装、推广、译介作家作品。”
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希腊埃琳尼卡·格拉玛塔出版传媒集团签下合作出版协议,请两国最优秀的作家在同一题材、同一体裁之下进行创作。同时约请两国顶级翻译家与插图画家为对方国家作家的作品进行翻译和配图,最后两部作品将被装订成一本完整的图书,分别以两国语言在各自国家出版发行。首批邀请的希腊作家是尤金,中国作家是秦文君。此外,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还与日本东贩株式会社、日本纵横集团中国媒体株式会社签署了合作协议,正式在东京成立中国出版东贩股份有限公司。
在俄罗斯图书出版: 中俄图书互译出版论坛1日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举行,中俄两国近百名学者、出版界人士就两国图书互译出版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与机遇进行了探讨。
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法规司司长于慈珂在致辞中说,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量汉语图书在俄罗斯翻译出版,在诸多领域取得良好社会反响,随着中俄关系的深入发展,两国在出版文化领域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合作前景广阔。他介绍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翻译出版俄语作品最多的国家,俄每年也从中国引进一定数量的图书版权,双方各自举办的国际书展每年都吸引了大量出版商参加,成为中俄出版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与纽带。此次中俄图书互译出版论坛由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俄罗斯出版与大众传媒署主办,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承办,是俄罗斯汉语年框架下的一项重要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