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人在广州,翻译,商人,还是其他?

[ 2010年8月18日 ]
Tags:  翻译  

 

人将这里形容为“巧克力城”,也有人将这里称为“广州的布鲁克林区”。    在种种引发巨大争议的称呼之下,是越来越多的非洲裔在广州从事贸易活动,并进而定居的社会现实。   走进广州小北路和环市路一带,可以看到的,不仅是广州———非洲经贸的兴起,而且还能看到广州城市因日益增长的外来人口而发生的变化。   香水味夹杂着体味扑鼻而来     据记者调查,广州市内非洲裔经商和生活聚集区主要分布在三元里、小北路、下塘西路一带。    三元里地区靠近广州火车站,交通便利,有金龙盘商贸城、唐旗服装城等多个以对非贸易为主的大型商场,大量非洲裔租住在周边的出租屋里。   而小北路距离广州火车站不到10分钟的车程,形成了天秀大厦、国龙大厦、秀山楼、中非商贸城4个相邻的非洲裔聚集区,许多非洲裔在这里开贸易公司、设商务代表处和租住。   在与小北路一路之隔的下塘西路,沿路的临街商铺以及越洋商贸城和金象山商贸城等大型商场,也主要是做非洲裔的生意。  走在这些区域中,商场里、马路上、楼道中,随处可见大量非洲裔,香水味夹杂着体味扑鼻而来。普通广州人极少有使用香水的习惯,乍一走进这些街区,顿生异域的感觉。   据广东警方统计,目前全省登记的非洲籍常住人员有2125人,2008年临住的非洲裔有16.3万人次,其中80%左右在广州。   廉价商品成小额贸易主流    非洲裔买家从这些商贸城的中国批发商手里买进服装、鞋帽、玩具等货物。   在三元里金龙盘商贸城二楼开档口的宋女士一边招呼两名非洲客户一边跟记者说,她从安徽来广州有三四年了,在郊区的新塘镇开了牛仔服加工厂,档口主要用来接单和出货,生意好的时候每月能出十几万美金的货到非洲。   也有少数非洲裔自己在这些商场开店。尼日利亚人普林斯在唐旗服装城租了一个档口,跟他的中国未婚妻一起经营。普林斯每天一大早到广州的沙河批发市场批发服装,再转手卖到非洲,或者卖给其他在中国做生意的非洲裔。唐旗服装城副总经理银建超说,像普林斯这样自己经营档口的非洲裔在唐旗服装城有四五个。  对非贸易占广东外贸份额并不大,但广州却是非洲裔“淘金”的天堂。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黄石鼎说,作为“世界工厂”的珠三角生产了大量家电、服装等产品,而这些正是非洲最需要的。上世纪末以来,大量非洲裔涌入广州,把珠三角过剩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回非洲。此外,对于一些来自非洲战乱、贫穷国家的非洲裔,来广州打工远比在家乡生活得好。     商居衍生服务配套齐全    为方便非洲裔的贸易活动,各对非商贸城里都有从货物搬运到国际货运的全套服务。在金龙盘商贸城里,不时看到中国搬运工用小车拉着非洲裔雇主的货物穿行;在天秀大厦的商场里,有多间规模较大的国际货运公司、电子订票公司,不少店铺专门聘用了外语翻译招徕生意;广州周边的多个大型货场向非洲商人提供仓库租赁服务。     记者注意到,在一些商贸城附近的天桥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依靠为外国人拍纪念照谋生的人群。     围绕非洲裔生活的服务业也已相当成熟。天秀大厦有蓝爵咖啡、土耳其烤肉、沙巴餐厅等多个以外国人为服务对象的餐厅;非洲裔聚集区附近有大量为非洲裔短期居住提供服务的宾馆,天秀宾馆、金麓宾馆、登峰宾馆等宾馆门口和大堂里,几乎清一色的是非洲裔。金麓宾馆还提供非洲餐,宾馆服务员告诉记者,这里的客人主要是非洲裔,但也专门留了一些客房给国内客人。     在非洲裔聚集地区,可以直拨非洲的国际长途电话、洗衣店、非洲裔喜欢的唱片影碟等一应俱全,商家大多数都用英文、法文、阿拉伯文标明服务项目和价格等。在金麓山庄小区门口经营国际快递业务的刘先生说,我的客人都是非洲裔,他们把小件货物直接邮寄到非洲。 作为一股草根力量,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在中国一些大城市出现,广州首当其冲。他们胸怀梦想,有的梦想简单、实在:挣钱养家,摆脱贫困;有的梦想则有声有色:扎根广州,娶妻生子。  “这里有我想要的东西”,非洲人一句简单直白的话,将他们为何来广州的缘由和盘托出。来广州的非洲人多为流动商人,常年往返于广州和非洲之间。虽然大都是小本经营,但不少人已很有些商海阅历,见多识广。他们先是在中东地区淘金,后又到东南亚国家下海,这之后他们瞄上了广州。 非洲人选择广州,是因为在他们心目中,广州经济活跃,使外来者有实现“淘金梦”的土壤;是因为广州对外开放度高,使外来者有施展拳脚的更大舞台;是因为广州宽容,有适合外来者生存发展的环境。  大量非洲商人的涌入,为广州经济繁荣增添助力的同时,也在改变和影响着广州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并且将如何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及怎样处理在同一城市中多人种和谐共处的问题,实实在在地提到广州民众和政府面前。可喜的是,在与非洲人交往和磨合中,广州上下已取得一定的共识和经验:对非洲人的流入,宜疏不宜堵,应有大国胸怀,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和体制,进行综合治理。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人口在各国之间流动是挡不住的潮流。持续强盛的经济和不断开放宽松的环境,更多的外国人选择来中国是势所必然。事实上,像非洲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亚洲国家的人正以“墨渍式”、“放射式”,从广州等南方沿海城市向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渗透。可以说,广州在这方面遇到的难题和取得的经验,对中国其他城市是前车之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这是《非洲》杂志社推出这期特别策划的初衷。  “广州有我们想要的东西”  再过几个月,亚运会即将在广州举行,这里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修路、盖楼、房屋翻新,更给这座活力四射的城市增添繁华与热闹。行色匆匆,国内外客商们你来我往。非洲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也顺着潮流,来到广州,怀揣着淘金的梦想。他们在这里尝过酸甜苦辣,也留下了自己的轨迹。当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这个城市。

  “非洲街”和“巧克力城”

  究竟有多少非洲人在广州?说法很不一样,有的资料称官方统计数字为2万,有的媒体报道是20万。广东省外办与广州市社科院城市管理研究所的负责人都否认以上说法。他们一再强调,由于统计难度大,难以得出准确的数字,而且进进出出的,人数不断变动。不过,一般认为10万左右是可能的。本刊采纳“10万”这个数字,并非表示认可,只是想给读者以非洲人在广州人数很多的概念。

  在此的非洲人以经商为主,广州浓烈的商业氛围把他们吸引过来。

  在广州市的小北路、广园西路,背着黑色大塑料袋采购货物的黑人,三三两两在街头结伴而行。他们的身影在这一带的天秀大厦、新登封宾馆(越洋商贸城)、陶瓷大厦、秀山楼、迦南外贸服装城及唐旗外贸服装城更是异常活跃。这些地点主要经营批发业务,好多店家专做非洲客户的生意。

  上述建筑大多商住合一,底下几层为商场,上面几层为旅馆。为求方便,很多非洲人在商场采购或开店做生意,也在商场顶层租房居住,这里便成为他们做生意、居住及休闲的集中地。

  很多当地人将小北路冠名为“非洲街”,把沿广州火车站一带非洲人活跃的几条街并称为“巧克力城”。

    “在家靠兄弟,在外也靠兄弟”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到此处经商的非洲人阅历很深,大部分有在其他国家从商的经历,他们一路从中东辗转到香港、日本、韩国、越南,最终来到广州。

    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句俗语用来形容在广州的非洲商人也很贴切,他们大部分是兄弟同心协力做生意。

    唐旗外贸服装城内来自尼日利亚的迈克尔告诉记者:“之所以来广州,是因为广州有自己的兄弟。”从南非来的伊祖初库也是和兄弟合作开了一家物流公司,而在新登峰宾馆内的理发与美甲店里,阿德莫拉也是雇佣兄弟做理发师。

在非洲人眼里,“兄弟”的概念很宽泛,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也可以是同族人、远房亲戚或至亲好友。一般而言,他们比较愿意和同族、同宗、同宗教信仰的兄弟打交道,因为彼此信任,不容易产生纠纷。

    他们信奉“在家靠兄弟,在外也靠兄弟”,很多非洲人来到广州采购经商都是因为有兄弟的引荐。


  日中而作日落而“乐”

  在广州做生意的非洲人多数从事服装、电子、汽配及日用品等贸易。他们大部分并不在中国常住,有些是做进出口贸易,经常来往于非洲与中国,少则一年一两次,多则一个月一次。大多数人在自己的国家开着店铺,亲自到广州挑中意的货物运回去。

  虽然小北路、广园西路这一带是非洲人的聚居区,但早晨在商城里很少能看到非洲客商的身影。中午十二点以后,老板们才陆续到位,采购商们也开始转悠。当然,客商以非洲人占主体,中国人到此处,反而会有置身异国的感觉。天色将黑,商场门口的物流工作人员开始为非洲商人打包发送,也有一些非洲商人自己提着“战利品”与出租车司机讨价还价。此时的街道上,非洲人的步伐匆匆,也许他们正在赶往某一聚会点,与朋友兄弟举杯庆祝一天的收获。

  一般他们都是聚在露天场所,广州人称之为“酒吧”,“非洲人聚在一起就是高声喧哗。”一些当地人这样说。新登峰宾馆一家店铺的老板娘说,非洲商人晚上一般会聚集到楼道里,说笑唱跳,经常会闹到晚上十二点左右才散。
 

 

 由索文北京翻译公司深圳翻译公司广州翻译公司以及上海翻译的职员编辑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