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获13个博士学位,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早年,他的祖辈由中国福建迁居南洋,父亲当时是橡胶园的总管,操流利的闽南话,能讲英语、马来语。他的母亲则是西洋人,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下的辜鸿铭自幼就对语言有着出奇的理解力。没有子女的橡胶园主布朗非常喜欢他,将他收为义子,自幼让他阅读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1867年布朗夫妇返回英国时,把十岁的辜鸿铭带到了当时最强大的西方帝国。临行前,他的父亲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诫他说:“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到了伦敦,辜鸿铭按照父亲的交代,始终穿着长衫马褂,留着长长的辫子(当时是清末)。一天,他坐在电车上看伦敦泰晤时报,几个英国人觉得好玩,侮辱他。起初辜鸿铭不理他们,干脆把报纸调头来看。那几个英国人更来劲,说:“那个中国小子连字都不认得,还看什么报纸?”这下把辜鸿铭给惹火啦,他用纯正娴熟的英语把整段文章念出来,然后说:“你们英文才26个字母,太简单,我要是不倒着看,那就一点意思都没有!”那帮英国孙子一听都傻啦,赶紧灰溜溜地跑掉.在布朗的指导下,辜鸿铭从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入手,以最朴拙的死记硬背办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14年的留学生活使得辜鸿铭成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学者。完成学业后,辜鸿铭听从当时在新加坡的语言大家马建忠的劝说,埋头研究中华文化,并回到祖国大陆,继续苦读中国典籍。他在晚清实权派大臣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二十年,主要职责是“通译”。他一边帮助张之洞统筹洋务,一边精研国学,自号“汉滨读易者”。 1883年在英文报纸《华北日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他昂首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几年里,他还将《论语》、《中庸》译成英文,后来又翻译了《大学》。他的工作是创造性的,古老的东方理论中还加入了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
金希澈语言交流不通,但是让翻译表达自己的快乐 (2010-8-18 17:14:20)
爱乐天使团儿童从小接受双语教育,可以给成年老师做翻译 (2010-8-18 16:45:36)
诗琳通公主不用翻译也可以熟练表达中文 (2010-8-18 16:41:2)
台湾县民防手册带有外语翻译内容 (2010-8-18 16:11:33)
越南媳妇闽南语能力强,苦读越南文翻译的闽南语会话 (2010-8-18 16:6:33)
越南女子做翻译,讲述同乡所遇到的灾祸 (2010-8-18 16:1:22)
朝鲜人听到翻译所翻译的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话语震惊后离开 (2010-8-18 15:24:58)
地名翻译最好用音译 (2010-8-18 14:51:41)
我国东盟小语种毕业生多去东南亚工作 (2010-8-18 14:49:10)
韩国为外籍新娘提供翻译服务,提升外籍新娘在韩国生活的能力 (2010-8-18 14:26:44)
新疆的特别,翻译不好翻 (2010-8-18 14:24:35)
越南留学生在联欢活动中担任翻译 (2010-8-18 14:11:43)
老挝派出留学生学习汉语翻译 (2010-8-18 13:57:27)
翻译马尔清讲述华沙重建历史 (2010-8-18 13:44:9)
昆德拉新作品的翻译 (2010-8-18 1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