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作品翻译与冰心

[ 2010年8月19日 ]
Tags:  翻译  

 

冰心说,我翻译的作品大部分是我喜欢的,泰戈尔的作品我接触早,喜欢,但翻译很晚,而纪伯伦的《先知》却大不同,我一接触它,就喜欢上了它。1927年,一个明朗的冬日,冰心去燕园朗润园看望一位美国友人,冰心在她的书柜里无心地看着书脊上的书名,偶然地发现了叙利亚诗人纪伯伦的《先知》,她征得友人的同意,把这本书抽出来,随意翻阅,这些“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使她爱不释卷。1930年3月,冰心卧病在床,她又把《先知》的原作重新读了一遍,她感到这本书实在有翻译的价值,于是她抱病逐段翻译出来,寄给天津《益世报》的文学副刊,4月18日开始逐日连载,不久《益世报》的副刊停刊了,她的翻译也就此中断。1931年,吴文藻偕冰心回到江苏江阴夏港镇省亲。为了缓解家用的拮据,冰心想向新月书店预支一点稿酬。恰巧当时新月书店的经理是吴文藻在清华时的同学张禹九,冰心跟他也熟。新月书店获悉冰心愿意译书,非常高兴,第二天就派人送了五百元给冰心。回到北平后,冰心不顾炎暑酷热,重新把《先知》一书找出来,一鼓作气译了下来。这是她第一次翻译整本书。1931年,《先知》由新月书店初版,开明书店1945年重印,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据开明版又重印过。198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着手编辑出版“诗苑译林”丛书。“诗苑译林”的内容之一,是“五四”以来翻译的外国诗歌名作,包括已出版而长期没有再印的、已发表但没有结集出版的专集或选集。出版社来人去看望冰心并请求她的支持。冰心在同意他们重印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园丁集》的同时,将纪伯伦的《先知》加上1981年译定发表过尚未结集出版的纪伯伦的另一部名作《沙与沫》一并交给出版社合辑出版。‘1931年’,我们指给他看冰心老人写的短序。‘啊,那是纪伯伦逝世的同一年!’库鲁兹先生说,‘这大概是纪伯伦著作的最早的译本了……’这是冰心老人按照中国习惯亲笔题赠的卷轴。我们解开卷轴的丝带,慢慢展开。卷轴上是冰心老人特意抄录的《先知》里《论友谊》中的一段。”“他看着冰心老人清秀的字迹和红色的印章,开玩笑说:‘我会阿拉伯语、英语、法语,看来,还得学学中文,那样,便可以直接看懂这些书信和冰心女士珍贵的手迹了。’”他让助手找来英文版的《先知》,书中收有纪伯伦自己画的十余幅插图。书外面有一个黑色硬纸的封套。这是专为馈赠印制。他提起笔,在书的扉页上为冰心等人一一书写了赠言。《重访黎巴嫩纪伯伦博物馆》在《文艺报》发表后,引起了黎政府的注视。彭龄、章谊在一篇怀念冰心的文章中说:“1988年元月,仲跻昆夫妇来家串门,谈及我们访问纪伯伦博物馆的章发表后,黎巴嫩驻华大使萨马哈博士非常重视,曾打听作者,并根据文章中提到的跻昆的名字,通过单位,找到他……争取增印时附上插图。但是出版社对纪伯伦的插图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插图多是象征意味的人体,似有宗教色彩。更有人认为它‘庸俗’、‘低调’、‘不健康’,担心会造成不好的影响。我们写信征询冰心老人的意见,她在1988年1月26日的复信中写道:‘信拜读,因忙未即复为歉。我初版的译本《先知》是给新月出版社出的(张禹九要的稿),那上面就有纪伯伦的画。再版是由湖南出版社出的,却没有了。这是编辑审美能力的高低,纪伯伦的画如其文,决不低调,也不庸俗,这是我的意见。’冰心老人毫不含糊地陈述了她的意见。我们想,冰心对纪伯伦插图的意见或更有深义,便征询泰昌同志意见,想通过《文艺报》转达出去。同时也为《先知》再版时附入插图呼吁一下。在他赞同下,便写了《纪伯伦的先知与插图》。”为表彰冰心在黎中文化交流事业上的卓越贡献,黎巴嫩总统亲自签署6146号命令,授予冰心黎巴嫩国家级雪松骑士勋章,1995年3月7日在北京医院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黎巴嫩驻华大使说:“我们今天颁发勋章,是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加冕。多亏了这位伟大的女士,纪伯伦的声音和他的人文思想才能得以不仅在黎巴嫩和美国,而且在中国传播。”吴青代表母亲冰心宣读了讲话,冰心说:“这个荣誉不仅是给予我的,也是给予12亿中国人民的,”冰心强调:“我喜爱纪伯伦的作品,特别喜爱他的人生哲学,对爱的追求,他说:‘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真正伟大的人是不压制人也不受压制的人。’这些深刻的至理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比比皆是,他的作品深深地感染了几代人。纪伯伦不仅属于黎巴嫩,而且属于中国,属于东方,属于全世界。”会后,在送冰心老人回病房的楼道中,我悄悄地对她说“我爱的书”,老人坐在轮椅上会心微笑地指点着我……冰心一生荣获过众多国内外奖,冰心抱病出席黎巴嫩政府授予她雪松骑士勋章仪式,是她生前最后一次参加公开活动,那热烈庄重、激动人心的场面,令人不忘。

     在短暂辉煌的生命之旅中,纪伯伦饱经颠沛流离、痛失亲人、爱情波折、债务缠身与疾病煎熬之苦。他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故乡的奇兀群山与秀美风光赋与他艺术的灵感。十二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一八九八年,十五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了解阿拉伯社会。一九0二年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一九0八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一九一一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并领导阿拉伯侨民文化潮流。当他感到死神将临,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光耀,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直到四十八岁英年早逝。 纪伯伦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写下了传遍阿拉伯世界的诗篇《朦胧中的祖国》,他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爱与美是纪伯伦作品的主旋律。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他反对愚昧和陈腐,他热爱自由,崇尚正义,敢于向暴虐的权力、虚伪的圣徒宣战;他反对无病呻吟,夸夸其谈;主张以“血”写出人民的心声。    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此外还有诗歌、诗剧、文学评论、书信等。《先知》是纪伯伦步入世界文坛的顶峰之作,曾被译成二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纪伯伦的画风和诗风一样,都受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一七五七—一八二七)的影响,所以,文坛称他为“二十世纪的布莱克”。一九0八年—一九一0在巴黎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期间,罗丹曾肯定而自信地评价纪伯伦:“这个阿拉伯青年将成为伟大的艺术家。”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在东方文学史上,纪伯伦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他的作品既有理性思考的严肃与冷峻,又有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他善于在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另一方面,纪伯伦风格还见诸于他极有个性的语言。他是一个能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写作的双语作家,而且每种语言都运用得清丽流畅,其作品的语言风格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东西方读者。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  
    早在一九二三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就先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一九三一冰心先生翻译了《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近十多年来,我国又陆续出版了一些纪伯伦作品。这位黎巴嫩文坛骄子在中国有越来越多的知音。

 

 

 由索文北京翻译公司深圳翻译公司广州翻译公司以及上海翻译的职员编辑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