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ankeenbosom翻译成南京布
狄更斯、福楼拜、大仲马这些世界级大文豪,在其小说中都用过“nankeen”一词,“nankeen”,是十八世纪十九世纪欧洲人对“南京”的音译。忠实读者时盛麟向记者讲述了这么一个奇妙发现。时盛麟说,上世纪50年代,他读中学时,特别喜欢大部头翻译小说,他接连读了几本翻译家董秋斯翻译的英国文学家狄更斯的作品,都在书中发现了“nankeenbosom”一词。翻阅字典,“bosom”是胸脯的意思,但董秋斯先生却将“nankeenbosom”翻译成“南京布”,这让身为南京人的很是好奇。在《匹克威克外传》中,书页边注中对“南京布”如此释义:“南京布”,是一种中国棉布,又译作紫花布,译者董秋斯说,“18-19世纪,南京布在英法等西欧国家上流社会特风行,是贵妇们追逐的时尚面料。”而《大卫·科波菲尔》、《基度山伯爵》、《包法利夫人》中也都多次提到“南京布”。“南京布”让时盛麟记忆犹新,后来,他花了大量时间考证了“南京布”的历史。他说,18世纪开始的中英贸易有过这样一段历史:英国刚到东方通商,曾希望以他们自己优质的毛纺织品敲开“大清国门”。但是,中国百姓对英国人的毛呢不感兴趣,觉得还是家庭自产的土布更实用。后来,反而是英国人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绸缎和土布,以满足国内上层贵族妇女的需求。时盛麟说,几百年里,纺织土布是南京郊区很多农户的重要副业,“南京布”因而得名。“南京布”的色彩很单调,除了不漂不染的“本白”,还有老蓝、土黄等单色,既不紫,更无花,洋人为何把它称作“紫花布”,搞不太清楚,很有可能是因为这种布是用紫棉花做的。而要说起“南京布”的花色,也就是蓝、黄、白、黑几种单色棉纱织的格子,所以,也有人叫它“格子布”。“南京布”的最大优点是厚实耐用。时盛麟说,当年“南京布”中有一个被称作“萝卜皮”的品种,其厚度甚至超过如今的帆布,但是手感却十分绵软,尤其是下过几次水之后,柔软温暖得如同绒布,而牢固程度远远超过“洋布”。正是因为这种特点,它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在十八、十九世纪,“南京布”做成的上衣、裤子、长袍等是当时欧洲上流社会最时髦的穿戴。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道,包法利夫人穿着紫花布长袍,也就是用“南京布”做的长袍,让年轻男子见了为之痴狂。而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中,基度山伯爵穿着高领蓝色上装,紫花布裤子,用的也是“南京布”。时盛麟说,南京布在欧洲的消亡,是在19世纪后期,那是因为出现了更实用更美观的“洋布”,但此前欧洲贵族争穿“南京布”的那段历史,却不能被遗忘。
南京布,“长江一带生长的一种棉花,花作紫色,纤维细长而柔软,由农民织成的家机布,未经加工多微带黄色,特别经久耐用,在外销上已著名,通称“南京布”。 激动地翻完整本中文版《大卫·科波菲尔》,不见南京二字,奇怪,难道我记错了?又不甘心地找出原文来,中英一对照,原来中文译成“紫花布”。我第二次恍然大悟。紫花布我可真见得不少。 包法利夫人穿过紫花布长袍,让陌生男人见之犹怜;基度山伯爵也穿过高领蓝色上装,紫花布裤子———我记得当时边读边嘀咕,紫裤子?好不花俏的男装。而据说1830年顶时髦的英国绅士,就穿杭绸衬衫和南京紫花布裤子。南京布会进入欧洲,绝不出奇。中国曾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古国,纺织业一时无两。这神秘古国的丝绸、棉布、香料、茶叶……都曾是无数人的膜拜。而南京布是怎么退出的?我想到鸦片战争……
中英文翻译员的孩子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的孩子” (2010-8-19 14:48:6)
翻译日本红楼梦 (2010-8-19 14:11:5)
《水浒传》被翻译成《强盗和士兵》 (2010-8-19 14:7:34)
三国演义世界流行,翻译成为决定因素 (2010-8-19 14:1:13)
非洲客人通过翻译赞美国产农业机械 (2010-8-19 12:1:53)
走进非洲的翻译 (2010-8-19 11:58:15)
华人携带水果刀被抓,要求中文翻译未果 (2010-8-19 11:48:47)
纪伯伦作品翻译与冰心 (2010-8-19 10:58:12)
农民带翻译从南美购买玛瑙 (2010-8-19 10:38:9)
桥本恭子培养中文文学翻译人才 (2010-8-19 10:35:22)
翻译平台促进游戏进入海外市场 (2010-8-19 10:33:6)
外商被骗打官司,翻译充当中介 (2010-8-19 10:31:26)
女子身份模糊,找来越南语翻译终于得到识别 (2010-8-19 10:29:4)
翻译协同偷渡,被定罪 (2010-8-19 10:0:42)
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2010-8-18 17: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