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出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的人在苏联看到计算机做翻译
徐泓教授,徐献瑜先生的长女,1998年前是高级记者,曾任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社长,首都女新闻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后来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遵循中国人贺寿“过九不过十”的传统,去年北京大学为徐先生搞了庆贺百岁华诞的活动,他教过的学生来的非常多。
徐泓说父亲与燕大结缘也是经历过一番曲折的。徐献瑜生于杭嘉湖平原上湖州府的布商世家,他小的时候就喜欢数学,读书的时候以演算解题为乐。考上东吴大学后,第一年入学的新生只分文理科。与他同级的学友有费孝通(社会学家、全国政协副主席)、杨季康(杨绛,翻译家、文学家)、沈乃璋(心理学家)、孙令衔(化学家)、朱雯(翻译家)等。二年级才各自选系。徐献瑜本想学数学,但东吴大学数学系师资力量不强,而物理系有一位从美国芝加哥大学获硕士学位归来的徐景韩先生,于是他进了物理系,主修物理,副修数学和化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吴大学停课。1932年初春,徐献瑜与沈福彭、孙令衔、杨季康(杨绛)、周芬等五人结伴自苏州北上,这个情节,在杨绛的传记中也有过细致的讲述。到北京后,杨绛进入当年文科突出的清华大学,徐献瑜插入物理系四年级寄读,同时旁听数学系的课,这个时期,陈在新正是数学系的主任。徐献瑜毕业后继续在燕大念研究生,此时的燕京大学正逢鼎盛时期,它大量延聘中外著名学者来校执教。当时物理系研究生的阵容特别强大,同时攻读的有袁家骝、毕德显、张文裕、王承书、冯秉铨、陈尚义等十余人,后来他们相继成为国际知名学者、国内有关学科的奠基人。在写论文的同时,物理系的班先生推荐他到数学系讲授高等微积分,他在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即被正式聘请为数学系助教。两年后燕大又送他赴美留学,攻读博士学位。1939年8月,他回到燕园,不久即被聘为燕京大学数学系讲师、代理系主任。1956年在苏联第一次见到了计算机 1955年开始,电子计算机这个新兴技术领域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筹备建设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时候,华罗庚是计算所筹备委员会主任,徐献瑜是计算所筹备委员会委员之一。但对中国数学界来说,计算数学还是一片处女地,许多学者连计算机是什么模样都没有见过,徐献瑜也如是。这些学者对计算机一无所知,也就根本不知道怎么开始计算机的研究。徐献瑜记得,当时华罗庚召集开了一个会,会上他强调了计算数学的重要性,并表示“我们要做中国人自己的电子计算机。” 徐献瑜第一次见到计算机是在1956年3月。苏联在莫斯科召开题为“计算技术发展之道路”的国际会议,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计算机的研究技术,国际上有很多国家派代表参加。徐献瑜作为我国派出的6人代表团(闵乃大、胡世华、徐献瑜、吴几康、张效祥、林建祥)成员之一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苏联已经研制出一个叫“箭牌”的计算机,运行速度是每秒2000次,当时最吸引徐献瑜他们的,是会上讲到的计算机到底是怎么研究制作的,还有就是怎么样运用计算机来计算各种问题,开发计算机的功能和作用。会上还演示了他们利用计算机做翻译工作,当时演示的是用计算机做翻译,把英文翻译成俄文。多少年之后徐献瑜回忆起来说:其实当时的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翻译出来的东西还有一些错误的,但是我们当时还是觉得很先进的技术,颇有开了眼界的感触。
朝鲜人给予卡特总统面子,放回逮捕美国人戈梅斯 (2010-8-27 13:59:27)
北京翻译公司为论坛帖子使用法律诉讼 (2010-8-27 13:49:7)
名校课程风靡网上,从翻译专属到普遍流行 (2010-8-27 11:37:59)
12个国家组成的国际翻译团帮助老外获得医疗服务 (2010-8-25 10:18:38)
奥运冠军的上海之行,中文开场白赢得欢迎 (2010-8-25 10:15:52)
中国人消费能力提升,日本人提升国内汉语翻译能力招徕中国人 (2010-8-25 10:5:18)
中英文文化差异导致交流被误解 (2010-8-25 9:56:3)
翻译家谈家,家是心之所安 (2010-8-25 9:52:10)
女翻译防范意识差,中介男强暴女翻译 (2010-8-25 9:46:57)
英国主帅需要依靠翻译表达意思 (2010-8-25 9:31:53)
郭晶晶英语能力尚好,简单英语对话不需要翻译 (2010-8-25 9:28:53)
德尼罗的第一次中国之旅,希望翻译姜文电影作品 (2010-8-25 9:19:42)
大学生在校积极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010-8-25 8:55:14)
翻译的现状和境况 (2010-8-24 19:26:5)
海外华人就医,语言不通,缺乏翻译成难题 (2010-8-24 16: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