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德拉要反对的东西似乎已经消失,新作品继续受欢迎。
此次《相遇》的出版,让读者再次正视这一话题:作为一个拥有特殊政治身份(从捷克流亡至法国巴黎)的写作者,他的异议性与话题性,在八十年代末达至高峰,他获颁诺奖的最佳时机,是否已然过去? 当故乡加入欧盟,流亡不再必要,昆德拉要反对的东西似乎已经消失。在部分对他嗤之以鼻的西方评论家心中,昆德拉就是一个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对着某种过去的权力幻象唠唠叨叨,盲目放箭,像个可悲又可怜的过气战士。甚至他在法国文坛也没受到特别厚待。然而吊诡的是,每当他的书出版,却总会成为话题,攀上法国书店的畅销书榜,尤其他去国后已改用法文写作,在法国境内仍是受读者爱戴的畅销作家。不仅如此,在中国,昆德拉的市场号召力依然强大。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告诉记者,从2003年7月开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首印15万册,一个月之内印到30万册,至今已经超到102万册。其他作品,按照平均数来讲,每本书都是10万册以上,卖得相对清淡的剧本《雅克和他的主人》,也印了8万册。“昆德拉文集近年在中国内地被大量翻译并接受,说明新中国愤青还是在他的文字里找到了共鸣。”昆德拉对中国的理解 此前《相遇》在台湾出版,昆德拉特意写给台湾读者一封信,他说:“所有我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欧洲,也就是在一个台湾人所不能了解太多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当中。但我更感幸运能由你们的语言出版,因为一个小说家最深的意图并不在于一个历史状况的描写。对他来说,没有比读者在他的小说中寻找对一个政治制度的批评来得更糟的。吸引小说家的是人,是人的谜,和他在无法预期的状态下的行为,直到存在迄今未知的面相浮现出来。这就是小说家为什么每每在远离他小说所设定的国家的地方得到最佳的理解。”
《相遇》是昆德拉2009年的新作,是米兰·昆德拉继《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后推出的第四本随笔集,共分为九个部分,涉及绘画、文学、音乐等各项领域。昆德拉一如既往“出入于艺术之境”,在书中回忆了与弗朗西斯·培根、富恩特斯、勋伯格、阿纳托尔·法郎士等人的“相遇”,既是美学的“相遇”,也是几个时代的“相遇”、更是作者与其旧主题和旧爱的“相遇”。在这部结构精巧、笔触轻灵的随笔集中,不仅有对文学、艺术、音乐的探索和诘问,更有作者对家国历史的反思和对广义上“故乡”的怀念。
谈到中国对昆德拉的理解和昆德拉对中国的理解,赵武平坦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比如说我每次要参加法兰克福书展,我一定会到他家里去,一定会谈中国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比如说三四年前,美国人要在伊拉克开战的时候,他就跟我讲,中国是一个不怕强权的国家,因为1968年苏联入侵了捷克,当时中国在很远的远东,却不惧强权和苏联发生了一场小规模战争。所以他对中国是非常友善的。”赵武平告诉记者,《相遇》简体中文版编辑出版时,昆德拉亲自创作了封面漫画,并于今年年初特地传真给出版社。画中两个线条活泼的小人,面对面“相遇”。《相遇》一书昆德拉写于2009年,这幅漫画在国外及港台版的封面上并未出现。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文全译本百万纪念版的封面上,是昆德拉手绘的一只线条简单的狗。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捷克小说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父亲为钢琴家、音乐艺术学院的教授。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时代,他便学过作曲,受过良好的音乐熏陶和教育。少年时代,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艺名著。青年时代,写过诗和剧本,画过画,搞过音乐并从事过电影教学。总之,用他自己的话说, “我曾在艺术领域里四处摸索,试图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获得巨大成功,连出三版,印数惊人,每次都在几天内售罄。作者在捷克当代文坛上的重要地位从此确定。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以及《被背叛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 昆德拉善于以反讽手法,用幽默的语调描绘人类境况。他的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许多国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热”。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中法夫妻共同翻译红楼梦,成就美好传奇 (2010-8-30 14:47:6)
岸英同志在朝鲜牺牲真相 (2010-8-30 14:36:55)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语翻译背后的故事,万元月薪背后的故事 (2010-8-30 14:24:46)
小白菜志愿者的管理和种种故事 (2010-8-30 11:45:0)
贝巴的内衣翻译 (2010-8-30 11:43:55)
《红楼梦》英语翻译本为什么不流行?曲高和寡吗? (2010-8-30 11:31:38)
足球协会派球员留学,最差也能做翻译 (2010-8-30 10:53:35)
翻译向社会求助,寻求医治其父 (2010-8-28 17:11:27)
成龙讲述自己并非支持菲警,而是由于翻译翻译错误 (2010-8-28 16:34:56)
中越大联欢,翻译发挥作用 (2010-8-28 16:9:27)
多语种翻译提供多语种服务 (2010-8-27 17:35:19)
胖翻译官的背景和重现 (2010-8-27 17:18:56)
商城也有意大利语翻译 (2010-8-27 17:17:58)
日韩旅游成热门,翻译服务 (2010-8-27 17:16:21)
成龙英语博客被贬,被指可能是助手翻译 (2010-8-27 17: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