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事活动中的翻译故事

[ 2010年8月30日 ]
Tags:  翻译  英语翻译  


外事无小事。“文革”中,独具“中国特色”的“万岁文化”,在外事活动中,险些闹出后果很严重的“笑话”。
让外宾搞"四大件"闹尴尬

曾在外交部工作过的李达南回忆,1967年12月17日,他到钓鱼台国宾馆陪巴基斯坦空军司令吃饭,刚坐下,服务员就背诵“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世界人民要有勇气,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那末,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会被消灭”那条语录,牛头不对马嘴,弄得周总理很尴尬。

据当时外交部阿尔巴尼亚语的主要翻译范承祚回忆,1968年初春,他奉命陪同阿尔巴尼亚驻华大使纳塔奈利到天津参观访问。在这种“表忠心”、“献忠心”的场合,纳塔奈利也举手挥动《毛主席语录》,但是天津市外办的军代表让大使像中国人一样向毛主席像三鞠躬时,这位大使却不愿意。这位军代表便一再要范翻译“提醒”大使,但范氏认为不能强外宾所难,于是对军代表说:“人家对自己的领袖霍查都不行三鞠躬礼,为什么要对毛主席像三鞠躬呢?”军代表回答说:“霍查是一个国家的领袖,而毛主席是世界领袖。”周恩来总理得知此事后,专门开会,要外交部“立即下指示,通知各地,以后不准让外宾搞‘四大件’”。所谓“四大件”,即唱《东方红》、读《毛主席语录》、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向毛主席像三鞠躬。

周恩来会见外宾时,中联部工作人员齐锡玉先生曾当过几次翻译。齐锡玉先生在《中共党史资料》第81期发表的《为周总理作翻译的点滴回忆》一文中写到,1952年5月1日,中华全国总工会邀请各国工会代表团参加“五一”节观礼,并列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齐锡玉负责接待澳大利亚工会代表团,其中有位比尔·加德纳先生是煤矿工会代表。在大会闭幕那天,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接见全体代表和外国工会代表团。当中央领导出现在主席台上的时候,掌声和“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响成一片。毛泽东离开中央其他领导人向前走了一步,向人群挥手致意,“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声更加震耳欲聋。

这时,加德纳不解地向齐锡玉问道:“为什么只喊毛主席万岁,不喊周恩来万岁?”齐锡玉不得不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中国的制度不同于澳大利亚,总理不是第一把手,主席才是全国的领袖……不想加德纳不客气地打断齐锡玉说:“这些我知道,我的经历你却不知道。”

原来在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时,澳大利亚工会发动罢工声援中国,抗议澳大利亚政府卖生铁给日本,加德纳积极参加了这次罢工。他说,之所以参加罢工,是因为当时看了一部新闻片,里面有很多反映日本侵略军暴行、让人毛骨悚然的镜头。这部新闻片的结尾是周恩来答记者问,“周恩来的镜头很短,但是他的眼神和声音充分表达了他的义愤和决心。从那时起,周恩来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象征”!

会见结束时,外宾分成3队同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握手告别。加德纳在同周恩来握手时用英语说:“向你致敬!”周恩来直接用英语回答:“谢谢你。”但谁也没想到,紧接着加德纳竟用英语喊出“周恩来万岁”的口号。周恩来立即摆手示意,不让齐锡玉翻译。

的确,加德纳很可能以为“万岁”只是向自己敬重的人表示一种美好的祝福、愿望,所以他一定要喊“周恩来万岁”,来表达自己的心愿。他不知道“万岁”在中国政治文化中代表着至高无上的神圣性和权威意义,不知道错用“万岁”有可能引起何等严重的后果。

  由索文北京翻译公司深圳翻译公司广州翻译公司以及上海翻译的职员编辑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