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长收养9个藏族孤儿
在帐篷村里,广为流传着一个“最美丽兵妈妈”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任玲,一个36岁的少校女军人。这位7岁男孩的母亲是抗震救灾医疗队的护士长,最多时收养着9个藏族孤儿。
当一声微弱嘶哑的婴儿啼哭声传来,任玲的心猛地被揪了起来。婴儿是被姨妈江永拉吉送来的,这个女娃刚出生还不到半个月。小生命浑身冰凉,严重脱水,头部淤积着血块。女婴的母亲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父亲因为悲伤过度而精神失常。
又是一个不幸的小生命。任玲轻轻把她抱在怀里,用身体温暖着这个弱小的生命。经过抢救后,婴儿脸上有了红润,缓缓睁开双眼。女婴留在了医疗队,任玲又一次担当起“妈妈”的职责。孩子的姑姑洛松巴赞流着泪用纯正的康巴藏语对任玲说:“你就是孩子的母亲!”任玲亲着孩子说:“你就是我的女儿。”
后来,这个女婴被起名为金珠拉毛。一位藏语翻译说,金珠是解放军的意思。
巴塘草原上清理出一片空地,金属框架已经搭好,工兵营教导员胡建民带着几个官兵正忙着将一块块白色板材固定在框架上。他们是来自二炮部队的援建人员。
巴塘乡9年制草原寄宿学校是2006年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玉树地区建起的最大一所草原寄宿学校,解决了巴塘草原6个自然村8000户牧民1200多名适龄孩子的义务教育问题。地震让这所牧民们的希望学校校舍墙壁严重开裂,成了危房,孩子们被迫回到家中等候消息。
“这是什么?”“很漂亮!”正在修建的新奇玩意儿吸引了许多小学生的围观。三年级的藏族女孩永吉拉毛看到正在建成的板房食堂,黝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感谢金珠玛米,我们可以不再露天吃饭了!”在她欢呼跳跃的身后,左边是震后成片的学校废墟,右边是由115顶军用篷帐搭建的“帐篷学校”。
当上课的哨声响起时,四(2)班的学生早已端着书本坐在了帐篷教室里。班里有25名学生,藏族学生占了23名。班主任永珠措吉大声地问着她的学生:“自然界的生命是坚强的,我们就从《生命生命》这节课开始学起,好不好?”学生们给予的是更加大声的回应:“好!”
9岁的藏族学生更尕巴久,在地震中成了一名孤儿,他大声领读起《生命生命》:“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呀……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稚嫩的声音清脆有力,久久回响。
班主任永珠措吉,看上去弱不禁风,她和丈夫在这所学校教书已经5年了。在这次地震中,她失去了母亲、妹妹等3名亲人。她说:“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开学的第一课,就是让大家坚强起来,勇敢地生活下去。”
5月9日,玉树下起了暴雨,营区的帐篷也漏起雨来。中午时分,暴雨一停,第二炮兵驻青海某部副参谋长王俊宏大校就带领70多名突击队员,开始了在藏医孤儿学校的紧张忙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藏医孤儿学校搭建一座“板房学校”。
“藏医孤儿学校成立于1993年,校舍在地震中全部坍塌,教具器材全被掩埋,学生被迫失学。我们的使命就是让孩子们能够正常上学。”王俊宏说。
13岁的尼玛卓玛,是藏医孤儿学校的学生。有一天,她拦住二炮抗震救灾官兵的车队,给带队的某部侦察科长王保全献上了洁白的哈达,还附了一封信。她在信中说:“在我们遇到困难时,你们这些军人就来帮助我们。这就是解放军,不怕死、不怕苦,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我代表全家、代表玉树人民感谢解放军!”
5月13日清晨,记者在玉树结古镇看到,“帐篷银行”开了,“帐篷邮局”开了,小餐馆开了,家具店也了,玉树山上山下的树叶正在变绿。
结古镇镇口的嘛呢堆曾是世界最大的嘛呢堆,让玉树人引以为傲。地震使嘛呢堆塌掉了。现在,当地居民正在义务对其进行修缮。老阿妈索南尼玛一边向顾客卖着嘛呢石,一边深信不疑地说:“嘛呢堆不会消失,不出一年还会成为世界最大的。”
撰写此文时,正好赶上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回想起2008年记者在汶川地震现场看到的惨状,从媒体上看到汶川现在的巨大变化,我们相信,汶川的今天就是玉树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