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商人在广西,从卖不出到卖很多

[ 2010年9月1日 ]
Tags:  翻译  

上世纪80年代,一批浙江人揣着石刻、竹编等手艺,带着小百货,千里迢迢来到位于西南边陲的广西,做起了小生意。从那时起,浙商的队伍每一天都在壮大。

陈文胜老家在浙江衢州。1992年,19岁的他应征入伍到广西当兵。1995年复员时,本来可以到老家一政府机关上班,但他不
愿意按部就班,而是跟着一位广东老板推销医疗器材,从此闯荡江湖。1998年,他再次踏上广西的土地,开过餐厅,当过娱乐城副总。不过,生意一直没什么起色。于是,他决定求变。

“因为江山是全国最大的消防器材生产基地,所以我决定转行做消防器材生意。”陈文胜说,2004年,他找好翻译,背着10只灭火器,到越南凉山,试图一举打开东盟国家的市场。不想在凉山呆了一个星期,灭火器一只都没推销出去。最后,他把灭火器全都送给了当地人,空手而归。

“主要是当时我并不了解东盟市场,以为那里跟国内市场差不多。后来才知道,很多中国的畅销货,在东盟市场不一定受欢迎。”陈文胜有些感慨地说。

回国后,陈文胜又转行了。这次是做水果生意,把东盟的热带水果引进中国,再把中国西部的苹果、梨,还有老家的常山胡柚等销到东盟国家。这次,他总算是挖到了自己在东盟贸易上的第一桶金。

从散兵游勇到规模化经营

有了二次创业带来的资本,2006年,陈文胜开始在南宁“重操旧业”,主卖消防器材,生意越做越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西有200多家消防器材店在卖他的产品。如今,陈文胜不再是单一地卖消防器材,还做器材安装和维护,一年的营业额至少2000万元。今年6月,他又转投园林行业,目前已经有1000多万元的营业额了。

“从个体到群体,从分散到集中,从游走到扎根,从贸易到实业,这是东盟市场中,浙商的变迁轨迹。”陈文胜回忆,刚到广西时,他认识的浙商不超过10个,而现在光是老乡就有好几百个。“之前卖服装的浙商,现在很多都投资大型百货商场了。而一些卖灯具的浙商,如今开起了灯饰城。”

据统计,目前在广西的浙商有30多万人,开办企业近1700家,总投资达800亿元,企业经营的项目有500多个,主要包括房地产、工业、建材、有色金属、市政建设、建筑业、电器设备、农林加工、交通运输、矿产品、五金百货、餐饮娱乐、现代物流等。其中,从事边境贸易的浙商就有2万多人,每年出口到越南的交易额持续增长,其中60%以上是浙江产品。比如在凭祥市的浙商有3000多人,年边贸额达20亿多元。而在东兴市做边贸生意的浙江人超过1万人。浙商在与东盟市场的接触上已经走在了广西的前列。

不仅如此,有些浙商已经开始涉及一些高科技的行业。比如乐清商人尤建乐,投资开办了广西麦莎电气集团,拳头产品是二次低压节能动态控制柜。该设备能帮助企业节电2%—3%,提高产量10%—18%。该产品的一年销售额达到了8000万元,远销国内外。既响应了眼下节能减耗的主题,又觅得了巨大的商机。

集体寻觅未来无限商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蕴含着巨大的商机。”陈文胜分析,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即文莱、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泰国和新加坡之间,将有超过90%、大约7000多件产品实行零关税。这样一来,整个市场开放了,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对进口方企业来说,能进口更加适合自己、价格更低廉的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对出口方企业来说,税率的降低使它可以降低出口成本。而浙货品种多,价格优惠,这对于产品需求层次偏低的越南等国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浙江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永康中国五金城等专业商品市场丰富的货源,为东盟市场的繁荣添加了活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优惠条件,应该说比WTO更加优惠。当然,在自贸区里,企业还是主体。”

陈文胜说,中国企业首先应该去熟悉自贸区的一些具体的规定和条例,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在东盟市场里也有可能出现同业低价竞争等状况,因此,浙商在投资前要对市场状况有充分的掌握。“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广西浙江商会已经加强了对东盟了解,希望能在自贸区快速发展中为浙商寻找到新的项目和新的市场。”

面对如此大好商机,如今陈文胜也有了新的打算。他准备依托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繁盛和发展,投资酒店业,开创自己事业的下一个新领域。

 

走为上计——不留恋,本地没有发展潜力的行业,“走”到广西发展。

水泥机立窑在浙江不但受限制而且已经被淘汰,但在广西崇左市,同样的技术其安定性问题还没解决。跟水泥打了20多年交道的李雪仓2004年来到广西崇左发现了这个落差,当时那里是一个老水泥厂,因为技术不过关,负债4000多万元,而机立窑的技术在浙江已经非常成熟,于是李雪仓选择了“走为上计”,把这个老厂租了下来,完全引进自己的技术,因为当地的石灰石资源丰富,含量又高,所以他的水泥质量非常好,销售自然也就上去了。

无中生有计——

抓住市场空白,到广西喝头口水。

在广西凭祥市,浙江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总经理胡林水就在边贸开起了第一家五金城,生意非常热火。当时,胡林水在边贸做生意时发现五金销量很好,很多永康人都在那做贸易,跟别人竞争还不如做市场空白,于是办起了一个五金城,把客商都吸引过来。

远交近攻计——

把浙江生产的商品运到广西边境销给当地以及东盟市场。

在凭祥边贸点之一的弄怀,大部分浙商来自永康、义乌。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他们背后有一块很大的产业支撑。“从亲戚、朋友那进的货。”问起货源,他们基本都是这样的答案,因为对当地和产业比较熟悉,所以质量货源都有保证,进货环节就可以不同担心了。所以不用问,只要看他们是卖什么的,就可以猜去他们是哪里人。

金蝉脱壳计——

输出资本,输出管理,到新的地方寻找发展空间。

这两年江浙一带许多房地产公司选择向外发展。在南宁经营房地产的姚忠瑞无疑是把对了脉,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南宁房产市场从2001年到现在,房价平均涨幅在1000元左右,市区房价已经在3500元/平方米以上,而他的楼盘因为地段好,均价要3900元。

“去年10月份房子首期交付,年前已经有100多户搬进去,还有300多户在装修。现在我的二期也开了,销售情况很好。”

姚忠瑞说,浙江已经有四五家房产公司在广西拓展地盘了。

树上开花计——

借局布势,整合资源,力量虽小,可拨千斤。

“在浙江,大理石每平米300~500元,这里才10~20元。你说这里商机有多少?”浙江霸力集团贺州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跃进对记者说。

去年5月,王跃进听说广西有一个小矿要整顿,于是带了一批专家、技术人员过去,通过治理污染,整合资源,把小矿救活了,而且在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上也对当地企业有了很大的带动。他的做法得到当地政府的承认,他也很顺利地拿到了接下来的二三期项目。

王跃进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广西的资源,“如果把广西的资源利用起来,再加上浙江的加工工艺,无疑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