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演讲方言重,学生做翻译

[ 2010年9月1日 ]
Tags:  翻译  

 

  一次,章太炎先生到北京大学讲学,可以容纳几百人的北大会场座无虚席,来得晚的只好站在窗外“旁听”。太炎先生在北京任教的弟子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吴检斋等五六人,围绕着老师登上讲台,然后一字排开,毕恭毕敬地侍立在老师身旁。满头白发的太炎先生穿着绸子长衫,个子不高而双目炯炯有神,他向台下望了望,就开始用他的浙江余姚话演讲了。估计大多数人听不懂,所以由刘半农翻译;又因为太炎先生讲话时,时常引经据典,钱玄同则不时在黑板上用板书写出;涉及人名、地名、书名,有拿不准的,担任翻译的刘半农会和写板书的钱玄同商量,或向侍立在老师旁边的其他人询问。商量确定之后,再翻译和写板书。
  还有一次,章太炎先生在课堂上讲课,烟一根接着一根地抽,讲到兴奋处,他转身在黑板上写字时,竟然拿手中的香烟在黑板上猛写,写完了,也不看是否写上了,转过身仍旧滔滔不绝地讲。而另一只手中的粉笔却被误认为是香烟,只见太炎先生把粉笔伸到口中,猛吸几口。学生们在下面忍俊不禁,都笑了起来,太炎先生却全然不知,依旧神情自若地讲课。

  语言文字学家黄侃二十岁时留学日本,恰与章太炎同住一所公寓,黄侃住楼上,章太炎住楼下。一天夜晚,黄侃内急,来不及去厕所,便忙不迭地从楼窗口往外撒尿。这时,楼下的章太炎夜读正酣,突然一股腥臊的尿水像瀑布般往下飞溅,章太炎禁不住怒骂起来。黄侃不但不认错,还不甘示弱,也报之以骂。两人本都有疯子之称,真是章疯子遇到黄疯子,一场好骂,而且越骂越起劲。然而,“不骂不相识”,通名报姓之后,两人将话锋转到学问上面,黄侃才知道章太炎是国学大师,连忙折节自称弟子。1935年,黄侃50岁生日时,章太炎亲赠他一副对联:“韦编三绝今知命,黄绢初成好著书。”章太炎对联本来的意思是希望黄侃能继续写作。但是,对联里却无意中藏了“绝命书”三字,黄侃愕然。当年的十月八日,黄侃因饮酒过量,吐血而死。章太炎因联句竟成谶语而悔痛不已。
  1919年,胡适所著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了,这是中国最早使用新式标点符号的书籍之一。因为担心国人不理解,胡适还专门在此书的《凡例》中,对新式标点符号的具体使用办法作了详细说明。书刚一出版,胡适便特地送了一本给章太炎,还恭恭敬敬地写上:“太炎先生指谬”,下署“胡适敬赠”,并且在“太炎”和“胡适”四个字的右边,各加了一条黑杠线,表示是人名符号。不料,章太炎接到书,翻开一看,见自己的名字旁加了一条黑杠,竟生气起来,开口大骂:“何物胡适!竟在我名下胡抹乱画!”再往下一看,见到“胡适”两个字的旁边同样也有一条黑杠,气才稍微消了一点,自言自语道:“他的名字旁也有一杠,就算互相抵消了罢!”

    晚清“苏报”案发,在法庭上章太炎将审判员嘲弄得哭笑不得。对于他在《革命军序》中所写的“载湉小丑”四字触犯清帝圣讳一事,章太炎说:“我只知清帝乃满人,不知所谓圣讳。而且按照西方的法律,人们是不避讳的,所以我直接写载湉,没有什么不对。再说,从字的意思来讲,小丑两个字中,丑字本来作类字,或做小孩子解,所以小丑也就是小东西或小孩子,并没有诽谤的意思。”章太炎从文字学的角度辩说,听众席上掌声雷鸣,而无知的审判员如坠五里雾中,非常尴尬。在这样一位学识渊博、雄辩滔滔的“案犯”面前,他们简直不知道该怎么审才好。其中一位审判员在目瞪口呆之际,突然悟出章太炎是海内外著名的学问家,肯定是科举正途出身,便小心翼翼地探身问道:“您得自何科?”章太炎听此问题,更觉可笑,却故作糊涂高声回答:“我本满天飞,何窠之有?”“科”与“窠”同音,“满天飞”即浙江方言“老布衣”的意思。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