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预警平台防范危机

[ 2010年9月1日 ]
Tags:  翻译  

  8月10日,个体经营户王胜利在“义乌市经济案件预警平台”上发帖询问:“今天,有两个自称是印度康德公司的老外和翻译过来,订购了100万元的手套,称货款要3个月后结算,请问是否可以与他们交易?”

  第二天,王胜利再次登录“预警平台”,发现已有回复:经调查,这家印度公司是家代理公司,有工商注册登记,目前在市场上欠款两三百万元,信誉良好。根据上述信息,王胜利最后决定与对方做这笔生意。

  义乌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吴益中介绍,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赊帐经营已成为义乌小商品城的主要交易方式。这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从2007年开始,经济犯罪案件数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递增。

  “案子破了,人没抓住。人抓住了,款追不回来。”市公安局经侦大队大队长朱金弟说,为改变这一状况,去年9月,经侦大队与商城集团一起联合开办了这一预警平台。目前,平台已录入义乌市的所有贸易公司,每天平均浏览量达1万余人次,用户遍布全国各地以及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

  李扬大学毕业后来到预警平台工作,每天的职责就是采集咨询信息报到经侦大队。他说:“公安局接到咨询信息后,在第一时间对被质疑客商的身份等级、公司注册登记、以往交易记录、租房合同、客运代理、仓库位置等相关信息进行跟踪调查,一旦发现有诈骗行为,首先控制住货物或提单,先期止损。”

  朱金弟介绍,预警平台运行8个月以来,已成功阻止上百起合同诈骗案件,为市场经营户挽回经济损失1800多万元。由于有了预警平台,现在义乌市场经济诈骗案比去年同期下降50%。


   外国人成了社区管理者

  义乌聚集着132万流动人口,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常驻于此的1.3万外商,国内外穆斯林2万3千余人。近年来,义乌推出亲情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人性化执法等新举措,把包括众多外国人在内的流动人口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形成了义乌人与新义乌人空间共存、资源共享、责任共担、秩序共管、繁荣共创的良好局面。

  在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记者看到墙上“监督岗”照片中有4名外国人。社区党委书记苗琴跃告诉记者,为让境外人员尽快融入当地社会,他们聘请了境外人员骨干进入社区管理层,加入平安服务队、文明劝导队。

  来自巴勒斯坦的哈力就是其中的一位。“这是一个热心人。”提起哈力,苗琴跃赞不绝口。她回忆,前不久社区民警有事找一位外国女居民,但无论谁叫门,对方就是不开门。后来,大家找来了哈力。他在门口用阿拉伯语与这位女士交流了几句,就弄清楚了原因。原来,这位女士的丈夫不在家,她是由于遵守本国禁忌才不给陌生人开门的。哈力向她解释了民警到她家的目的后,她很快就打开了房门。

  临江社区居民代表阿里每天晚上手持手电筒、戴上红袖章上街巡逻,他还喜欢给社区提意见,比如社区内停车不方便、不规范。他说,担任居民代表是社区尊重外国人的表现,他必须尽心尽责。

  为给在义乌的境外人员提供优质服务,义乌市公安局专门聘请了16名外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各社区的外事专管员,负责整理社区里的境外人员资料,帮助境外人员办理临时户口申报,给境外人员发放多国双语对照的《365便民服务手册》。住在时代广场公寓楼的埃及客商默罕默德·艾得尼对《法制日报》记者说,“这里的服务很周到,这里的环境很安全。住在义乌,我感觉就像回到家一样。”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