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英语2

[ 2010年9月6日 ]
Tags:  
在的文化差距(cul-ture gap)而产生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和文化幽默。在英语中,有很多幽默都是从这种跨文化交际中衍生的。例如在Lensey Namioka写的the All-American Slurp这一语篇中,作者描述了一家中国人和一家美国人在用餐时出现的cultural shocks,让人忍俊不禁。文中描述的中国一家人吃饭时发出“z-z-zip”声与美国人家客厅里的dead silence(美国餐饮文化强调的silent eating)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在不需要椅子坐着的buffet dinner(自助餐),这一家中国人却helpfully搬来了所有的椅子,显然是帮了倒忙。作者的这些描写使得这一家中国人的尴尬局面毫不掩饰地显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幽默。3.意外的结局Minsky指出:许多类型的幽默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会引导人们作出突然的框架转换[3]。在制造幽默时,讲话人先从一种视角来描述场景,然后突然地引导读者或说话人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重新解释所有的场景因素。许多幽默开始时只是一些平铺直叙,此时,读者往往在幽默话语的前半部分启动常规的默认框架(default frame),然而,当新输入的话语信息与这种默认框架发生冲突时,作者所预期的幽默就会产生。因此,对于这种幽默语篇,一开始,读者并未感到任何特殊之处。但在文章的尾声,作者突然笔锋一转,超出读者的期望值,构成结局与预期的不协调,以达到幽默的效果。由此可见,意外的结局也是制造幽默的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欧•亨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幽默效果———当主人公Soapy想方设法希望被警察抓进监狱度过那难熬的冬天而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最后坐在教堂前听着赞美诗忏悔并决心改恶从善时,却意外地被警察抓进了监狱。这种幽默不仅有很强的讽刺意味,而且发人深省。4.语言歧义我们知道,人们往往也会通过语言上的歧义来达到幽默效果,包括语音歧义、词汇歧义和语法歧义。下面这则对话体现了语音歧义产生的幽默效果:Teacher:What’s usually used as a conductor of elec-tricity?Tom:Why-er…(噢,呃……)Teacher:Correct,wire.Now tell me,what is the unitof electric power?Tom:What?Teacher:That’s absolutely right,the watt.这个小对话中有两处语音歧义,一处是将表示犹豫的填补词why-er连读,与wire谐音,学生碰巧发出了与答案吻合的音。第二处是what与watt发音相同,因而,老师将学生因没听明白的发问误解成了正确答案。这种由语音歧义产生的“歪打正着”的课堂喜剧实在令人忍俊不禁。[4]三英语幽默的翻译我们在翻译幽默时,可以借鉴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幽默的翻译。在尤金•奈达的眼中,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本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第一要让原语与译入语意义相符,第二要让原语与译入语功能对等。翻译英语幽默时往往要从整体着眼,再现幽默的意义和功能。1.直译法直接翻译依赖于语言特征的相似性。它为了保持原文风格而努力保留原文的所有交际线索。也就是说,直接翻译的目的是达到解释上的完全相似。一些不体现民族特色且语句寻常的幽默和情景幽默通常可采取直译法。情景幽默是指语言本身并不含幽默因素,但当它被置于一定的语言氛围之中,便即刻产生其独特的幽默魅力。例如:She:You remind me of the ocean.He:wild,romantic and restless.She:No,you just make me sick.[5]女:你使我想起大海。
相关文章:
发布:soven2010 | 分类:翻译公司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