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匡国的作品与翻译经历
在欧洲,卫匡国将自己对中国的地理、文化认识灌输给欧洲人。而此时的欧洲人对中国也已开始了研究。1653年,当卫匡国经过荷兰时,荷兰东方学家高利乌斯慕名登门请教,因为他不久前从一份波斯文件中发现了一种据称是“契丹”人使用的纪年方法。当高利乌斯向他念出前几个字时,卫匡国就告诉他,这是中国的干支纪年法,并将剩下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了出来。高利乌斯对这一发现颇为兴奋,不久便撰写了一篇文章,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纪年方法,欧洲人由此对中国历史和天文记载准确性的信任度大大增加。真正让卫匡国名垂青史的是他的四部著作:《鞑靼战纪》、《中国上古史》、《中国新图志》和《汉语语法》。这四部著作几乎囊括了关于中国的各种知识,大大丰富了欧洲人的眼界。《鞑靼战纪》是世界上第一部记录明清易代历史的著作,评述了努尔哈赤、阿巴亥、多尔衮等领袖人物的文治武功,还表达了他对明朝覆亡原因以及满人入关后努力汉化,从而完整地保存了中国固有文明的看法。这本被称为“17世纪中国现代史”的著作,在1654~1706年间共用九种不同的语言在欧洲发行了211版,让欧洲人全面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虽然《鞑靼战纪》颇受欧洲人欢迎,但它也只不过是“开胃酒”,重头戏则是《中国上古史》和《中国新图志》。《中国上古史》1658年首版于慕尼黑,在它出版前,欧洲人已笼统了解到了一些中国的历史。由于《圣经》讲述了世界的起源,信奉基督教的欧洲人向来对各国的历史比较关心,17世纪尤其如此。《中国上古史》始于伏羲,终于汉哀帝元寿二年,即公元前1年,记述了夏、商、周、秦和西汉等五个朝代。出于宗教信仰和西方修史传统,卫匡国努力把中国历史引入到欧洲史学体系、《圣经》的编年史中,但最终他还是不得不承认:中国远古皇帝伏羲在世的年代较之《圣经》所记述的大洪水发生时间早了600年。这一发现将千余年来欧洲人奉为经典的《圣经》推到了一个尴尬的位置上,引发了欧洲思想界对于《圣经》记载的可靠性和中国纪年的长期争论。启蒙思想家们也从中获得了历史批判的依据:当中国人开始编纂自己的历史时,欧洲人还在大森林中游牧呢!在1777年冯秉正的《中国通史》问世之前,卫匡国的这部书在欧洲一直是有关中国历史的权威之作。1655年于荷兰出版的《中国新图志》奠定了卫匡国地理学家的地位。卫匡国自称,他为此书作了十年准备,除了广泛参阅中国古代地理书籍和地图外,还得益于他本人在中国各地的旅行。全书内有17幅地图,中国总图一幅,外加15省区各一幅。此外,含日本地图一幅。从书中可以查到明中国各地城关的经纬度。在前言中,卫匡国叙述了中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居民、城乡状况、手工技艺、建筑、科学、宗教、王朝纪年表、中国长度单位等内容。最后还介绍了女真族的历史、语言、习俗、宗教及与汉族的关系。而在有关各省的记载中,内容则包括地理位置、名称来源、建制沿革、风俗习惯、人文古迹、掌故逸闻等。此书成为当时研究中国地理的必读之书,卫匡国也被称为“西方研究中国地理之父”。除金尼阁与卫匡国之外,从1687年到1773年, 耶稣会士总共写了252种与中国有关的著作,其中综合性的48种, 历史题材的14种, 地理和天文题材的54种,宗教和哲学题材的40种, 翻译作品39种, 字典和语法20种。出自耶稣会士之手的有关中国的著作,每年有两种以上在欧洲出版。此外,耶稣会士们与欧洲各界还有大量的书简往来。
从双语教育开始的蒙古语翻译 (2010-9-11 10:40:19)
太阳城翻译成危险 (2010-9-11 10:33:27)
翻译的错误,院士被错译 (2010-9-11 10:29:20)
阿富汗翻译中的滥竽充数 (2010-9-11 10:24:46)
翻译学院的男女比例差异进一步提升 (2010-9-9 14:53:50)
两位手语老师紧张忙碌的一天 (2010-9-9 14:37:57)
可以翻译火星文的网站 (2010-9-9 14:24:54)
英语翻译和接待人员志愿者纷纷为世汽论坛服务 (2010-9-9 14:17:52)
柬埔寨华校贫困生获帮助,希望做翻译 (2010-9-9 14:12:52)
余光中的翻译占其工作的三分之一 (2010-9-9 14:11:47)
缺少翻译的交流,中国军人在哈萨克斯坦 (2010-9-9 13:57:47)
世博会带动翻译产业的发展 (2010-9-9 12:4:54)
翻译的准确性 (2010-9-9 11:30:53)
世界最小的人巡游美国,翻译介绍人生 (2010-9-9 11:9:14)
翻译误解,赛尔比得到的问题走样 (2010-9-9 1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