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来到中国后的翻译活动
1807年9月7日,年轻的英国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在美国货船“三叉戟”号掩护下顺利登陆广州,成为第一个到达中国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广东也因此成为新教传入中国内陆的首站。
基督教在中文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狭义的仅指新教。广东省基督教协会会长梁明牧师称,中国人所说的基督教实为狭义的基督教,即新教。
“从200多年前马礼逊将基督教传入广东,且不论早期传教士主观上意欲何为,基督教为广东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不容小觑。”梁明称,第一所西医院、首本英汉字典、近代著名学府岭南大学,无不与基督教密切相关。
据介绍,截止2009年底,广东登记在册的基督教徒已超过38万。他们热心投入公益事业,1987年至2007年10月,全省基督教组织筹集并投入社会服务项目的资金达7000万元。
传教士手捧《圣经》开启中国近代报史
《马可?波罗游记》风行欧洲后,中国自此以遍地黄金的图景出现在欧洲人的脑海里。此后几百年,西方商人远渡重洋,到此追逐财富。不想,一群手捧《圣经》的异乡来客,也同时到达。
进入19世纪,欧美教会意识到海外传教刻不容缓。1803年,年轻的马礼逊向伦敦传教会申请成为传教士,得到批准。第二年,他接受了针对海外传教的训练后被派到了中国来。
遥远的东方让人感到神秘,马礼逊只能只身前往。伦敦传教会对他寄予厚望,不仅希望他留在广州学会中文,还希望他编纂一部中文字典,并把《圣经》翻译成中文,以便当时世界1/3的人口能够直接阅读。
今天广州东南角黄埔村,人们生活得闲适安宁。200多年前这里是繁盛的黄埔港,琶洲塔是此地的标志建筑。1807年9月7日,马礼逊乘坐“三叉戟”商船行至珠江航道在此登陆。因代表英国政府商业利益的东印度公司为避免触及清政府禁令,对传教士非常敌视;而清政府更规定,只有洋行里的商人才能留驻广州,马礼逊只能隐瞒身份,向东印度公司的中文翻译斯当东学习中文。
此后多年,马礼逊往返于广州和澳门,翻译基督教读物。
1811年,伦敦传教会收到他寄来的一封信和3本《使徒行传》中文样本,在整个海外差传世界引起轰动。没过多久,中文版《四福音书》和《使徒行传》相继问世。
同年,伦敦传教会找到第二位愿意前往中国的传教士米怜,孤军奋战的马礼逊欣喜地迎来同道。同时,他娴熟的中文也越发赢得尊重和赞誉。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广东高明人、印刷匠梁发。
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陈顺鹏讲述,1810年,已练就一手漂亮刻字功夫的梁发接待了一位金发碧眼的客人,他说一口流利中文,提出印制宗教印刷品的要求,“这对梁发而言,是要命的买卖,梁发却选择了冒险,在接触的过程中,他也产生了信教的愿望”。
马礼逊为他施洗后,梁发成为第一位华人牧师。被后世视为中国近代新闻史开端的基督教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版,离不开他的努力。
在梁发的帮助下,马礼逊翻译的《使徒行传》、《教义问答》和《四福音书》等中文布道书相继出版,并在广东地区秘密传播。此时,米怜也得到差会的批准来华传教。
但此时,处处风声鹤唳。嘉庆帝颁谕全国,严禁传教士刻书传教。因有人告密,马礼逊精心制作的《华英字典》印刷活字被官府没收,传教工作接连遭到打击。
马礼逊开始考虑转移阵地。他在马六甲建立了传教基地,以创办学校和出版图书培训当地华人为传教士,希望等中国再次打开大门时将他们派到中国。期间,米怜和梁发夜以继日工作,翻译出版了大量基督教书籍,成为马礼逊传教事业中的重要支点。
日本人极端重视环保,非环保名片不收 (2010-9-13 15:17:57)
上海文联的对翻译工作的重视 (2010-9-13 15:14:47)
金牌越南语翻译助力边境外贸 (2010-9-13 14:26:25)
缺乏医疗翻译致使救援行动受阻 (2010-9-11 17:47:3)
翻译回忆在阿富汗被恐怖袭击致死的医疗援助队长 (2010-9-11 17:44:36)
日文翻译的故事 (2010-9-11 17:29:33)
吴凯伦带有翻译的圣经,被恐怖分子杀害 (2010-9-11 17:20:55)
章子怡做翻译竞投,姚明篮球卖100万元 (2010-9-11 17:7:49)
日本积极为客户提供日语翻译工作 (2010-9-11 17:6:36)
翻译,巴拿马侨民的儿女 (2010-9-11 16:58:21)
老华侨的悲惨遭遇,中医翻译 (2010-9-11 16:57:22)
黄迪的经历,从翻译到验收工程师 (2010-9-11 16:36:23)
从兼职翻译到永不言败 (2010-9-11 16:30:57)
喜欢show汉语的外教 (2010-9-11 16:17:16)
做外事翻译的开始 (2010-9-11 16: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