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纾的翻译故事,不懂英语也可以翻译英语小说

[ 2010年9月14日 ]
Tags:  英语翻译  翻译  

   一个无法让他人分享自己文化的国家,成不了强盛的国家。一个不能容纳外来文化的国家,也成不了强盛的国家。可以这样说,如果仅以虚心好学为伟大民族的标准,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比得过近百年来的中国。譬如,为了实现理想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曾经向俄国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又譬如,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国又开动全部国家机器,向美英德法等国家学习市场经济——在世界陷入金融海啸的今天,作为市场经济导师的美国,却要反过来请求中国的拔刀相助。在中国有一个十分独特的赞美词:学贯中西。学好中国文化不容易,学好西方文化也不容易,同时学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还能将二者融会贯通,更是难上加难。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能配得上这个词的人少之又少,但是它还是毫无疑义地成为我们衡量一个人是否广学博识的重要标准——它于无形中鞭策每个国人尽力将求知的视阈延伸至外国文化的各个领域。

  以文学为例,中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百代风雅颂,千年赋比兴,但是中国现代文学从未在传统的博大精深中自给自足。莎士比亚的戏剧,托尔斯泰的小说,波特莱尔的诗歌——中国人对外来文学作品的由衷欣赏,中国作家对他国作家作品的跟踪研究,中国出版界对世界文学精华全面及时的翻译出版,在世界范围内来说,无一不是罕见的。在中国,几乎每一家书店,都能见到外国文学作品的译本;几乎每一个家庭的书柜,都藏有外国作家的著作;每一个读书人,都有少则几种,多则几十种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史。一个有趣的比照是,一些中国人的私人藏书虽然说不上丰富,但其所拥有某个外国的作家作品的中文译本,可能都会数倍于这个国家翻译出版的中国作家的作品种类总和。
  一百年前,一位叫林纾的中国作家,在连一个英文字母都不懂的情形下,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并在一夜之间风靡全中国。这种奇迹的发生,冥冥之中似乎已经预示了一百年后的全新景象。所谓一叶知秋,当今的中国,展示给世界的各种伟大变化,其根由或许有一万种,但单从文学角度来研判,为这种变化奠基的无疑是林纾。那番令人难以置信的破天荒的翻译,那种举国对外求知若渴的热情,其实已经昭示了中华大地上文明的积聚与勃兴。这样学习、耕耘了一百年,后来之中国,如果还不振奋、崛起,只怕是道理上也说不过去了。

 

 

 林纾翻译小说始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二十五年一月在福州由畏庐刊行。这是中国介绍西洋小说的第一部,为国人见所未见,一时风行全国,备受赞扬。接着他受商务印书馆的邀请专译欧美小说,先后共译作品180 余种。介绍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希腊、德国、日本、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的作品。林纾译得最多的是英国哈葛德,有《迦因小传》、《鬼山狼侠传》等20种;其次为英国柯南道尔,有《歇洛克奇案开场》等 7种。林译小说属于世界名作家和世界名著的,有俄国托尔斯泰的《现身说法》等 6种,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等 5种,大仲马《玉楼花劫》等2种,英国狄更斯的《贼史》等5种,莎士比亚的《凯撒遗事》等 4种,司各特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3种,美国欧文的《拊掌录》等3种,希腊伊索的《伊索寓言》,挪威易卜生的《梅孽》,瑞士威斯的《□巢记》,西班牙塞万提斯的《魔侠传》,英国笛福的《鲁滨孙飘流记》,菲尔丁的《洞冥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斯蒂文森的《新天方夜谭》,里德的《吟边燕语》,安东尼·霍普的《西奴林娜小传》,美国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法国巴尔扎克的《哀吹录》,雨果的《双雄义死录》,日本德富健次郎的《不如归》。林纾和他翻译的《茶花女遗事》林译小说的译笔有其独自的特色和成功处。如所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颇能保有原文的情调,人物也能传原著之神。《孝女耐儿传》中,写胖妇劝主妇之母为主妇出气以重罚其夫一段,不仅原作情调未改,有时连最难表达的幽默也能表达出来。他的译笔一般轻快明爽。林纾译书的速度是他引以自豪的。口述者未毕其词,而纾已书在纸,能一时许译就千言,不窜一字。他是古文家,喜欢用古文义法来讲他译的小说。他赞美狄更斯"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专为下等社会写照",善于"刻画市井卑污龌龊之事",善叙"家常平淡之事"(《孝女耐儿传自序》),而用《史记·外戚传》写窦长君的话作比,认为《史记》中此等笔墨亦不多见。又说《红楼梦》虽亦"善于体物,终竟雅多俗寡"。通过用《史记》、《红楼梦》作比,赏识狄更斯的笔墨,为中国读者打开了眼界。这说明他翻译小说,不光要把外国小说艺术技巧介绍到中国来,更要把他的爱国热诚,通过翻译感动读者;加上他凭着自己的文学素养,用来补有些原作的不足,使他的译作竟胜过有些原作。他借助他人口译来翻译的小说,其中的成功译作至今还具有生命力。林纾近30年的翻译生涯,以1913年译完《离恨天》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林译十之七八都很醒目,后期译笔逐渐退步,色彩枯暗,劲头松懈,使读者厌倦。

 

 1848年小说《茶花女》的问世,以女主人公玛格丽特·戈蒂耶的生活经历为主线,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真实  茶花女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据称,《茶花女》当时一经出版即轰动全国,尽管上流社会恼怒地批评道:渲染妓女生活,是“淫荡堕落”、“低级下流”。但更多的人们则为真切感人的故事所征服。妓女玛格丽特的悲惨命运,她的灵魂悲号,以及男主人公阿芒痛彻肺腑的悔恨,都强烈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令人“心神飞越”。   小仲马一举成名,他又把小说改编为剧本。1852年,五幕剧《茶花女》上演了。剧场爆满,万人空巷。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演出大获成功的消息,告诉远在比利时的父亲时,电报上写道:“第一天上演时的盛况,足以令人误以为是您的作品。”父亲立即回电:“我最好的作品正是你,儿子!”   小仲马后来写了 20余部剧作,现实主义倾向更为鲜明。其中比较成功的有《半上流社会》(1855)、《金钱问题》(1857)、《私生子》(1858)、《放荡的父亲》(1859)、《欧勃雷夫人的见解》(1867)、《阿尔丰斯先生》(1873)、《福朗西雍》(1887)等。小仲马的剧作大多以妇女、婚姻、家庭问题为题材,或描写在资产阶级淫靡风尚毒害下沦落的女性,或表现金钱势力对爱情婚姻的破坏,或谴责夫妻之间的不忠,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性质。作为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其剧作富有现实的生活气息,以真切自然的情理感人,结构比较严谨,语言通俗流畅。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