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ng Jin Young品牌如何兴起

[ 2010年9月25日 ]


在韩国,Kang Jin Young销售业绩尚可,属于中高端品牌,但是放在中国,它的价位太高。当时国内做韩国品牌的人都不敢碰Kang Jin Young,觉得国内消费者接受不了,因此并不看好Kang Jin Young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前景。

但在打过诸多“硬仗”的赵云虎看来,零售商品能否卖出,完全取决于渠道商的方法是否对路。而他的方法就是,破釜沉舟、不惜一切代价将Kang Jin Young从中高端品牌推上一线大牌位置!

为此,签约之后五个月,赵云虎做了几件大事:其一,取消品牌名前缀。在韩国,Kang Jin Young品牌名称实际上是“OBZEE-Kang Jin Young”——公司名称加上设计师名字。这恰恰反映出品牌自身的“不自信”。试问哪个一线大牌不是用设计师名字命名?要做大牌,就要有大牌的大气。

其二,启动一线大牌式宣传攻势。首先为品牌重构定基调。可派满世界搜寻关于Kang Jin Young品牌的报道,光翻译资料就翻译了四个月。赵云虎亲自修改文章成型,随后以某权威行业报4个整版的品牌介绍开道,国内各大时尚媒体砸钱跟进。2005年11月,赵云虎还特别邀请凤凰卫视[2.61 2.35%]、阳光卫视、BAZAAR、VOGUE、ELLE等时尚媒体编辑,同赴韩国参加可派第一次Kang Jin Young订货会,现场感受品牌魅力。当然,一切费用可派承担。待回国后,赵云虎又相继在这几大时尚媒体砸下100多万元的广告。业内同仁因此笑称“还没开店就砸这么多钱,全世界也找不出这么傻的代理商”。

殊不知“豪华出效益”。当时Kang Jin Young还没开店,品牌舆论就造起来了,市场翘首以盼。赵云虎趁势想把第一个店开进大名鼎鼎的北京国贸商城。只是国贸做了多年欧洲顶级品牌,对Kang Jin Young典型的韩版店面空间颇看不上眼,他才没能一击得手。

接下来的事情,自然提升店铺空间形象。赵云虎先是征求韩方意见,谁知对方轻描淡写一句“改不了”就把他给打发了。不得已只有自己干,韩版店铺是百货风格,在中国就提升到精品概念,店面空间设计方案修改了一次又一次,最终获得国贸首肯——这就是Kang Jin Young沿用至今的店面空间基本形象。

随后,赵云虎又围绕商品的解读和服务的差异化狠下功夫。

在他看来,一线大牌绝没有“过季”的概念,营销创新才是“硬通货”。遵循这个路线,除了针对VIP客户,Kang Jin Young永不打折,并且VIP门槛不低——消费5万元以上晋升银卡,10万元以上金卡,消费20万元以上晋升银冠卡,50万元以上金冠卡。而在服务上,营业员全部戴白手套服务——体现品牌尊贵;当面给客人倒水——让客人有安全感;客人离开后先清理地面再收拾服装——暗示即将到来的客人生意很好而非脏乱……诸多细节都做到了体贴入微。

由此“天时地利人和”,顶着一线大牌光环的Kang Jin Young终于出炉。适逢此时,上海久光百货有个“老大难”铺位招租——检验成果的时候到了。

当时久光总经理试探着问赵云虎:“一个月能不能做到30万?”赵云虎笑了,“我只说一句,Kang Jin Young刚开业只能做到楼层业绩前三,到后来绝对是第一!”这位总经理闻言也笑了,“赵先生,我想你不了解我们上海,大话不要说过头,我见过太多代理商刚开始信心满满,结果呢?”

结果令这位总经理大开眼界。2005年11月,Kang Jin Young中国首店进驻上海久光百货,第一个月就卖出了60多万元——开久光新品牌进驻史之先河,此后更节节攀升,第一年就卖到了1000多万元,“果然业绩第一”。

挟此余威,赵云虎一口气在北京新光天地、杭州大厦、杭州连卡佛等时尚地标式商场开出十几家专卖店。与此同时,他持续在时尚媒体上投入巨额广告。双管齐下,Kang Jin Young网点初具规模,风头一时无两。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