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从翻译公司经理到互联网霸主

[ 2010年9月25日 ]
Tags:  翻译  翻译公司  

          马云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不论数学,只论英语。马云从此如鱼得水,很快当选校学生会主席,随后当选杭州市学联主席。1988年毕业,马云被分配到杭州电子工学院,成为一名英语教师,并成立了一家外语翻译社——海博翻译社。结果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遭到一致讥讽。在大家开始动摇的时候,马云坚信:只要做下去,一定有前景。于是他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翻译社开始卖礼品、鲜花,以最原始的小商品买卖来维持运转。两年间,马云不仅养活了翻译社,组织了杭州第一个英语角,同时还成了全院课程最多的老师。初次下海给马云的感受是:“我一直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必须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一定不可能赚钱的。”   1995年初,马云受托,作为翻译来到洛杉矶沟通落实一起高速公路投资,未果。马云从洛杉矶飞到西雅图找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认识的外教比尔。信仰互联网的比尔领马云去西雅图第一个ISP公司VBN参观。  两间很小的办公室,猫着5个对着屏幕不停敲键盘的年轻人。马云不敢碰电脑。公司的人帮马云打开Mosaic浏览器,键入Lycos.com,对马云说:“要查什么,你就在上面敲什么。”马云在上面敲了个beer,搜索出了德国啤酒、美国啤酒和日本啤酒,就是没有中国啤酒。马云敲Chinese,返回是no data。马云被告之,要想被检索到,必须要做个主页。  马云请对方给他的海博翻译社做个主页。晚上,马云回来收到5封回信。来自日本、美国、德国的客户来问翻译价格,最后一封来自海外的华侨,是个留学生,他对马云说:“海博翻译社是互联网上第一家中国公司。”马云感到了互联网的神奇,他和VBN公司约定:对方在美国负责技术,自己到中国找客户。一起来做中国企业上网。 马云看到了一条互联网的河,现在,他要去询问松鼠和老牛们了,然后去决定他是否能游过这条互联网的河,而且,他自己不会游泳,他还得带上几个会游泳的队员一起过河。 1995年3月夜。杭州马云家坐着24位朋友,都是马云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互联网的商务需求。马云开始宣讲互联网,马云讲了整整两个小时。马云讲完,朋友们问了5个问题,马云都没答上来。23位朋友反对马云干互联网:“你开酒吧,开饭店,办个夜校,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你倒是可以试试看。”这个人叫宋卫星,后来成为中国黄页的股东,但到1995年年底就很快撤出。那个时候,互联网太神秘了,很少人能看到其中的价值。  马云没听他们的,第二天一早,立即向学校辞职,向亲戚朋友凑足10万元注册公司。然后,马云给杭州电子工学院计算机教师何一兵打了电话,何一兵1994年年底就上互联网,是浙江乃至全国最早上互联网的一拨人,也是CFIDO上面的成员,是个对互联网技术有感觉、有领悟的高手,属于我们说的极客。后来何一冰离开马云单飞,曾创办过企业博客网。  1995年4月,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三名员工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何一冰技术入股,前文提到的宋卫星则资金入股,他们两人股份都不大,各占10%,剩下的全是马云两口子的。1995年5月9日,中国黄页上线,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马云的生意经是,先向朋友描述互联网怎么怎么好,然后,向他们要资料,再将资料寄到美国,VBN将主页做好,打印出来,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并告诉朋友在互联网上能看到。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主页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其中1.2万给美国公司。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