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想翻译的往事,翻译与国际接轨

[ 2010年9月29日 ]
Tags:  翻译  英语翻译  德语翻译  

    在您浏览《怀想翻译的往事,翻译与国际接轨》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你的朋友好像也不少吗?” “这要看什么时候。”

“怎么?” “看是他们需要我的时候,还是我需要他们的时候。” ”

 

 

在北京刚召开的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上,新老翻译们欢聚一堂,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翻译事业的甜酸苦辣,展望未来的光明前景,与会者时而畅怀大笑,时而颌首沉思。窗外,雪花纷飞;室内,热气腾腾。翻译本是幕后工作者,但一些著名的翻译工作者曾因见证了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而让普通人也记住了他们的面孔,如唐闻生、李肇星、吴建民、施燕华等。浙江省的英、法、德语翻译代表也在本次大会上获得了同行的很高认同。

  感怀于翻译的往事

  在全国翻译大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施燕华是一名资深外交官、翻译。她曾是外交部翻译室主任、中国驻卢森堡大使。上世纪70至80年代,她曾长期为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担任英文翻译。全国翻译大会的开幕式是11月11日,这个日子使她回忆起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一件趣事。1971年的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抵达美国,所住酒店对面的高楼挂出很大的条幅,写着Season's Greetings,落款 from the running dogs of U. S. imperialism,即“来自美帝国主义走狗们的问好”,这让他们领教了美国人的特殊幽默感。因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红色浪潮之中。大街小巷都是“打倒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标语。这些标语和口号的照片也上了美国的报纸。于是,美国人知道了红色中国送给他们的称谓──“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在中国代表团到来之际,他们就挂出了这么一个大条幅,让大家一见之下笑不可抑。

  施大使还回忆了中国翻译逐步与国际接轨的经历。她说,当时的翻译完全按照中国的国内政治思路来,比如“最最最强烈抗议”,英文中本没有相应的说法,外交部的翻译室就给创造出了完全中国特色的译法:“strongest strongest strongest against…”惹得在场的青年翻译们捧腹大笑。施大使说,后来中国与国际慢慢接轨后,外交部的翻译开始强调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来翻译,而且翻译可以根据语境灵活翻译。当施大使谈到的老一辈翻译家们的工作精神时,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翻译。板门店谈判时,中方根本没有速记员,是翻译兼任速记的。但翻译们都没有学过速记,于是一些老同志去书店买来一本速记的书,边学边干,出色地完成了谈判的翻译任务。在总结新中国60年来的科技翻译时,发言的代表谈到一些默默无闻为科技翻译奉献青春的老翻译工作者,有些人几十年来翻译了数以亿计的科技资料,但他们的名字和面孔永远都不为人所知,他们永远只是幕后辛劳的工作者,为国家为事业奉献了一切,全场翻译听了都为之肃然动容。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怀想翻译的往事,翻译与国际接轨》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死于公元前480年)率领斯

巴达300名勇士在色摩比利山与波斯的军队进行最后的决战。波斯派了

一位使者来到斯巴达,想劝莱奥尼达斯放弃抵抗。“我们的士兵是那么的

多,我们的箭飞起来能遮蔽太阳。”使者夸口说。

“越多越好!”斯巴达国王答道:“到那时我们可以在荫凉处作战了。”

 

笑话2

 罗马皇帝奥古斯特(公元前63一公元14年)下令把他的一个性情恶劣的年轻侍从赶出宫廷。年轻人苦苦哀求皇帝宽恕,并发誓悔过自新。可奥古斯特主意已定,仍劝他回家。

“我怎么回家去呢?我怎么向我父亲交待呢?”年轻人说。 跟你父亲说,你不喜欢我就得了。”皇帝给他出主意说。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