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家谈文学的市场功利性

[ 2010年9月29日 ]
Tags:  翻译  

    在您浏览《汉学家谈文学的市场功利性》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从前,有个主人用藕来招待客人,他把藕梢切下来端出去请客人吃,却把好的那段藕留在厨房里。这事被客人发现了,便故意对主人说:“我常常读诗,曾经读到过这样的诗句:‘太华峰头玉并莲,开花十丈藕如船。’过去,我一直怀疑这诗句写得不真实,哪有像船那么长的藕呢?今天,我才相信了这诗句写得真。”主人问他:“为什么呢?” 客人说:“你看这藕,藕梢在这里,可是藕屁股那一段不是还在厨房里吗?”  ”


 顾钧:在中国的出版界,一个作家往往会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出版社追捧的对象,得到大量的翻译和研究,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高兴:目前,就我所知,中国大多数出版社实际上已企业化。既然企业化了,那么,按市场规律办事,倒也无可厚非。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目前世界文坛影响最大的奖项。对于出版界,诺贝尔文学奖意味着印数、利润和影响。因此,一个作家一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立马就会成为一些出版社追捧的对象,也是件正常的事。问题是,完全丧失独立判断,把诺贝尔文学奖当做唯一的评判标准,一味地追捧,无限地抬高,就显得有些盲目、可笑和可悲了。幸好,并非所有出版社都陷入这样的盲目和狭隘。我本人就接触过不少有修养、有眼光、有独立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的出版界人士。他们重视商业利润,同时也看重图书价值。有时,甚至不惜赔本出版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图书。我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实际上,文学出版、翻译和研究恰恰最需要独立判断和批判精神。我曾在许多场合说过,在我的心目中,就有太多的作家应该得、却还没有得诺贝尔文学奖,比如以色列的奥兹,比如加拿大的阿特伍德,比如阿拉伯诗人阿多尼斯。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对他们的喜爱。

  顾彬:米勒的一个可贵之处就在于她从来不考虑市场,她觉得自己有一种使命和责任,这是她写作的唯一动力。那些一心想拿诺贝尔奖的人往往拿不到,文学奖是这样,其他物理、化学奖也是如此。我看过一些报道,讲很多物理、化学奖的得主早年只是每天埋头做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最终名至实归,反而能拿到。德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并不那么看重,无论获奖与否,作品都会被译成德文。你看德国的市场上,60%到70%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的外国作品,这和美国不一样,美国90%都是英语作品,所以有人喜欢把西方一概而论,这是不对的,在很多方面德国和美国差别很大。另外,德国的作家一般都是翻译家,而且水平很高,最成功的作家都搞翻译,这和中国现在的情况差别也很大。这个传统最晚也要从歌德开始,已经有200年了。在德国,真正的作家是不考虑市场的,一是因为德国有很多文学奖,不少奖金的数目很丰厚,另外每个城市,无论大小,都有“文学之家”,作家可以在那里朗诵自己的作品,每个月去朗诵几次就能过日子了。还有一些作家为报纸写书评,大报的稿酬能够达到600—700欧元一篇。所以市场对于德国作家来说是无关紧要的,他们可以比较自由地写作和翻译。倒是出版社经常会预测某人会获奖,而事先推出其人的作品,不少推测是准确的。事先推出比事后吹捧要高明得多,也能说明出版社的文学眼光。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汉学家谈文学的市场功利性》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一个暴发资本家在一家豪华的餐馆设宴招待亲朋,庆贺一本万利。有人传说他曾吃过人,不过看他衣冠楚楚的模样,却又很难相信。一个侍者送上酒菜单,请他点酒点莱。他把手一挥,说: “先给我拿客人名单来!” 话音刚落,餐厅里已空无一人。

 


笑话2
时间已到中午了,主人对客人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说:“真是抱歉!寒舍无鱼无肉,不敢款待先生!”客人明明看见那后院有群鸡鸭在啄食。于是,他向主人借菜刀,说要杀掉自己骑来的骏马做菜。 主人问他:“您如何回去呢?”客人答道:“你在鸡鸭中随便拣一只, 给我骑去就行了。”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