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中国救援队如何度过语言难关?

[ 2010年10月8日 ]
Tags:  翻译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救援队救治点,有这样一些人,他们虽然学的不是医疗专业,但是整天要和医生、患者打交道;虽然来自不同国家,却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到一起。他们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医疗救援队翻译和巴基斯坦志愿者。在救治灾民的日子里,他们用语言搭起了医生与患者沟通的绿色通道,同时也共同架起中巴友谊的桥梁。来自济南军区的于小峰是第一次到国外执行任务。以前没有从事过医疗翻译的她,对于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术语全靠临行前的“恶补”。刚到巴基斯坦的头几天,她的心里不免有些“发虚”。“主要是担心翻译不准确,影响对患者的治疗。”那些天,每天八九个小时的高强度工作让她的神经始终绷得紧紧的。夜里,队员们常常会听到她在梦里说英语:“What’s your trouble?”“Blood examination.”“胡勇,你问一下,发了几天高烧?一天腹泻几次?”“你告诉她,先做个化验。”……

  自从抵达塞赫万以来,胡勇一直就是医护人员的“香饽饽”。

  胡勇学的是乌尔都语,这是塞赫万地区当地人说的一种语言。医生们都来找他当翻译,最多时一天接待患者达100多人次。

  当地气温炎热,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的帐篷内,即使坐着,也闷热无比。有些偏胖的胡勇频繁地往返于各个帐篷,更是汗流浃背,汗水淌的速度让他都来不及擦。

  “累是累了点,但看到能帮助他们尽快得到治疗,挺自豪的。”对于自己付出的辛苦,胡勇感到很值得。

  由于前来就诊的灾民很多,虽然救援队已配备了9名翻译,但仍不够用。更重要的是,这里许多人都讲信德语和乌尔都,但是缺少翻译。所以许多懂英语的医生也显得无能为力。

  “平时治病时最简单的询问,现在却成了最大的难题。”儿科医生苏静说,原来以为自己会说英语,能派得上用场,可没有想到当地人大都不会讲英语,只能干着急。

  对于出现的困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于小峰想出了一个“妙招”:用男孩和女孩的画像向产妇家属告知出生婴儿的性别;用日出、太阳、月亮代表患者用药时间;药量则用数字加法来示意……这一方法很奏效,他们一看就明白了。

  29岁的李涛也有自己的“招儿”:“我和巴方翻译现学了几个常用的信德语:验血、验尿、抽血等等。虽然说得不地道,但他们能听懂,还挺管用的!”从中国驻巴使馆抽调来的李涛主要负责与当地官员的联络协调。没事的时候,他总会跑来帮忙。

  了解到中国医疗救援队由于缺乏既懂当地语言又懂英语的翻译,许多当地人前来当志愿者。

  每天,他们和中国“同行”一道顶着烈日、冒着酷暑,接待每一位患者,并积极协助医生接诊。门诊帐篷、化验室、ICU病房、产房……到处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灾民真的很需要救治,而你们能帮助他们。”塞赫万陆军公立中学的教师萨哈布说出自己当志愿者的想法。

  萨拉每天8时都会准时赶到救治点为当地灾民做翻译。为了让中国医生准确地了解病情,有时她会连说带比划手势,生怕医生听得不明白。萨拉是当地军医学校的一名实习医生,再过几个月就毕业了。“能有机会和中国医生在一起,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

  阿萨都拉是志愿者里最小的一个,年仅15岁的他在陆军公立中学读10年级。虽然正值放假,但他却主动来到救援队。“你们从那么远的地方来帮助灾民,协助你们救灾民是我应该做的。我会坚持到学校开学。”

  在中国翻译和当地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就诊的患者很快就得到了诊治。医疗救援队队长王宝成说:“现在我们平均每天接诊人数达到500人次。”

  10月的塞赫万温度居高不下。烈日下,中国翻译与巴基斯坦志愿者微笑着迎来一拨拨患者,灿烂的笑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巴基斯坦是一个由旁遮普(占63%)、信德(占18%)、帕坦(占11%)和俾路支(占4%)等民族组成的多民族伊斯兰国家,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国教),少数信奉基督教、印度教和锡克教等。乌尔都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旁遮普语、信德语、普什图语和俾路支语等。

乌尔都语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也是印度宪法承认的语言之一。 属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印度语支。分布于巴基斯坦和印度、孟加拉等国。使用人口共 1.04亿左右。乌尔都语大约第20种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是巴基斯坦的国语,也是印度的24种规定语言之一。如果从宏观角度来看,乌尔都语可看成是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的一部分,所有印度斯坦语言构成世界上第四大的语言。  乌尔都语跟印地语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梵文字母书写。乌尔都语也包含许多从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来源的外来语,而印地语则力图保留一些较老的印度词。乌尔都语原来是德里附近讲了几个世纪的印地语的一种方言。在十六世纪,当印度处在伊斯兰教的统治下时,波斯语、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的大批词汇通过德里的军营和市场进入这种语言,这样,一种独立的方言就形成了,它用阿拉伯语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书写。那些附加字母用来表示印度和波斯语词种某些特殊的音。后来,它渐渐获得乌尔都(Urdu,即“营房语言”的意思)这个名称,而在伊斯兰教更进一步取得优势后,它又成为印度次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的交际语。一九四七年印、巴分治后,印地语成了印度的重要语言,而乌尔都语则是西巴的主要语言。包含这两种语言的旧名称“印度斯坦语”,从分治以来一般就废弃不用了。

信德语 (sindhī)   是南亚巴基斯坦内信德省的语言。能说信德语的人在巴基斯坦境内大约有1700万,在印度也有280万。两个国家都承认信德语为法定语言。除了一些大城市如喀拉蚩之外,信德语是巴基斯坦东南部的学校首先教授的语言。信德语拥有丰富的词语。这是作家所喜爱的,并造就了很多信德语的诗词等文学作品。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