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用普通话的趋势明显

[ 2010年10月11日 ]
Tags:  翻译  

南京征集地方语言发音人,报名首日出现老南京报名人多、年轻的南京人报名少的现象。还好,报名第二天来了不少年轻人,不过,不少年轻人因为普通话“太好了”而遭到婉拒。这个新闻让人看着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这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如果没有与暗箱操作有关的原因,惟一的解释只能是:普通话讲得好,一定程度上说明讲普通话已经成为习惯;普通话讲得越好,说明讲普通话的习惯越坚固。因此,担心他们在发南京地方语音时不自由自主地发出普通话的音来。我认为这种担心并无道理。的确,我们也许不能否认,对于并非从事语言专业工作的普通人来说,他们很容易会犯前面说到的错误。但是,南京所征集的人未来要从事的是专业语言工作,那么,依然有这样的担心,就有些多余了。就比如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即使外语水平很高,在讲外语时也可能会突然蹦出一些中文词汇。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要求,外交部翻译的中文水平不能太高,以防他们在用外语进行翻译时突然把些中文词汇加进去。因为他们是专业人士,他们不可能出现那样的错误。而倘若我们根本不考虑普通人和专业人士的不同,居然真去要求外交部翻译的中文水平不能太高,岂不令人感到啼笑皆非?!不过,南京方面如何去征集地方语言发音人,也并不是多么重大的事,就随他们的便也罢。倒是这一新闻中的“不少年轻人普通话太好了”是个更值得注意的信息。毫无疑问,它说明普通话在南京的年轻人中已经越来越普及,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普通话推广工作的一个福音吧。而因着这样的一个信息,我要大胆预言,南京所要征集的地方语言发音人,不会是个多么有前途的职业。也许过不了十年,它就不再会被认为是一种必要,到时甚至被人厌弃也未可知呢!

南京话,又称南京官话(Nankinese),南京官话特指曾作为中国官方语言的以南京语音为标准的国音。现代南京话主要通行于南京市主城11区、溧水县北部和句容市。南京话在历史上长期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明代及清代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官话。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明清时期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所流行的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中国话,民国初年西方传教士主持的“华语正音会”,也以南京音为标准。长久以来,南京话以其清雅流畅、抑扬顿错的特点以及独特的地位而受到推崇。

  南京城区的方言,在东南西北都能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有时候两个南京人相互对话,都认为对方不是纯正南京人。城北的下关话和市中心的话有小区别,而出了中华门,差异更加明显。江宁郊区的话和南京城区话就不是一个味了,所以江宁人说话常常被南京人说“土”。同样地,江北的六合,江浦说话也和城区差别较大。江浦话“去”说成kei,而南京话则直接照普通话读成qu。有时候同一个字,在南京的不同地方,读音也不相同。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