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米高扬来到中国

[ 2010年10月11日 ]
Tags:  

1949年1月31日,斯大林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部长会议副主席米高扬来中国。陪同来访的还有苏联在东北铁路局的顾问格瓦洛夫、俄语翻译瓦寥夫和警卫员共四人。他们是从大连乘

机抵达石家庄的。中共方面派出中央警卫处长汪东兴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师哲到机场迎接。米高扬以俄罗斯式的热情和机场的每一个人拥抱,汪东兴告诉他:“毛泽东同志派

我们来迎接苏联同志,你们远道而来,先休息一下。西柏坡离这里还有90多公里,还要坐几个小时的汽车,很累的。”
  米高扬扬起双臂,以示他的身体很好:“我们不累,可以立即上路,我们盼望早些见到毛泽东同志。”
  于是,宾主很快登上吉普车,朝着西柏坡方向前进。路况很差,颠簸得厉害。米高扬却兴致很高,像拉住缰绳一样拉着座椅的把手,像骑马一样摇来晃去。只是路上行人极少

,使他有些扫兴。车子路过村庄时,他要求停车,要到老乡家看看。同车的师哲劝他:“米高扬同志,为了你的安全,还是免了吧。”
  米高扬有些误解:“反正人家都会知道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全世界,人家会说:‘苏联鬼子到中国进行破坏活动了’,反正保不了密,豁出去了。你知道,虽然这会给我们

的外交和国际关系带来一些麻烦,但是我们做了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你瞧着吧,我的中国之行,会轰动全世界!”
  师哲难以理解他的想法:“我想不会,你们此行一定是名副其实的秘密访问,不会给你们带来任何外交上的麻烦。”
  米高扬有些失望:“真的吗?外界真的不会知道?”
  米高扬不肯相信,扭过脸朝车窗外望去,他想发现田野里朝他们招手的人们,哪怕有些行注目礼的人也行。可是,除了没有融化的冰雪残迹和闲置的农田外,只有几个双手推

着手推车,嘴里叼着烟袋的壮年农民在赶路,对几辆驶过的吉普车只是看了一眼,让了路。米高扬难以置信,正是这些满身泥土的农民扛起枪,由毛泽东指挥着,竟打败了全副武

装由美国人支持的蒋介石的正规军。毛泽东比蒋介石的高明之处究竟在何处?
  蒋介石,米高扬是见过的。
  两年前,他作为斯大林的特使,到过南京。斯大林想让他通过蒋介石了解中国内战的现状与未来,以便商量对策。斯大林好像是把蒋介石当作中国的代表,实行“国际法”的

准则,像在抗战时一样给予蒋介石援助。毛泽东对此是有意见的。米高扬带回了蒋介石请求军事政治全面援助的信函,斯大林的大烟斗在嘴里拔进拔出,显出他的矛盾心理。他完

全明白,现在不是抗战,而是内战,支持蒋介石就意味着打击共产主义盟友。所以他的理想结局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再次坐在一起,如重庆谈判那样,组成一个联合政府。同时斯大

林觉得如此贫穷又如此庞大的中国,托付给谁都是沉重的负担。关于这一点,只有美国能做到,苏联做不到,英国也无能为力。 所以,斯大林对于中共打过长江去的想法是消极的,至少不积极。 毛泽东在西柏坡会见斯大林秘密特使米高扬当吉普车将米高扬送到西柏坡,他第一眼望见缓缓走过来、伸出一只手向他问好的毛泽东时,他便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的确是代表“农民”的。虽然他穿的棉衣不旧,但其色灰暗,又鼓鼓囊囊,基本还是农民模样。 米高扬一行被请到了毛泽东的办公室。随后,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也集合过来。米高扬通过翻译说:“斯大林同志讲,毛泽东同志和中共中央的其他领导同志在残酷的战争中,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打了这么多大胜仗,真为你们的胜利高兴。向你们祝贺,向你们致敬。” 毛泽东的香烟一直没有离手,他微笑着点头:“谢谢斯大林同志的关心,谢谢斯大林同志派你们来和我们一起研究我们的意见。” 显然毛泽东的话里有话。


1905年米高扬出生在阿尔明尼亚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童年时代当过放羊娃,青少年时代他曾在第比利斯和顿河罗斯托夫求学。1925年,米高扬进入莫斯科“迪纳摩”工厂当车工,不久应征入伍。1931年,米高扬离开连队进入布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习。 在学院学习时,米高扬和三位同学设计了一种小型体育运动飞机“十月号”。它的重量只有250公斤,最大时速为130公里。“十月号”采用了襟翼、前线缝翼、阻力板等,用来改善起飞着陆性能。这在三十年代初都算是新技术。“十月号”曾获准投产并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使这位未来的著名设计师初露锋芒  毕业后,米高扬到一家航空工厂当军代表,该厂设计室是当时苏联唯一的歼击机研制中心,负责人是著名设计师波里卡尔波夫。1937年,米高扬调到这里工作,正式开始了飞机设计生涯。不久,米高扬一跃而成为这个设计室的第二把手。1938年在波利卡尔波夫飞机设计局工作,次年与M.I.格列维奇合作设计高空高速歼击机,1940年建立独立的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 。他们的第一架飞机命名为米格1,后改型为米格3,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用作高空截击机。战后利用德国和英国的喷气发动机设计出米格9和米格15歼击机,性能优于其他设计局的歼击机 。   在这个设计室里有位才华横溢的设计师,名叫格列维奇。米高扬和格列维奇一见如故。后来,这两   
位志同道合的设计师合作了几十年。他们的性格通然不同:米高扬血气方刚,精力充沛;格列维奇老成持重,沉着稳健。这是一对理想的伙伴。两人姓氏的字头合起来便是“米格”他们设计的飞机就是世界闻名的“米格”飞机。   为了实现自己的设计思想,米高扬设计集团夜以继日地干了起来。他们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高空高速歼击机伊-200的设计。这种飞机采用木质机翼和尾翼、焊接的金属机身,并且采用了轰炸机发动机AM-35,这一种大胆尝试使伊-200受益匪浅。与当时同类飞机相比,它在飞行速度、飞行高度和机动性方面占有一定优势。投产前,伊-200定名为米格-1。

相关文章: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