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朝开始的中孟友谊
在您浏览《从明朝开始的中孟友谊》资讯前,为了让您的阅读体验更快乐,先给您讲个幽默的段子“我报名参加了口才训练班。第一天上课时,老师要我们先行自
我介绍,并说明参加训练班的动机。
轮到我发言时:“噢……”半晌接不下去,最后终于冲口而出,
“现在你该知道我为什么要参加口才训练班的原因了吧!” ”
郑和曾至少两次到过孟加拉
14世纪至17世纪正值中国的明王朝,中孟交往再现高潮。在当时的中国,有众多文献记载了这段长达近300年的友好交流史。这也是中孟古代交往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当时的交
往深度已经不仅限于礼尚往来。永乐皇帝朱棣甚至还应邀派使臣协助孟加拉调解与邻邦的关系。
公元1404年,朱棣即位后第二年,孟国王霭牙思丁(Sultan Giyasuddin Azam Shah)即派使节访问中国。自1409年后更是每年有使节造访大明朝廷,有的代表团的规模甚至达
到两百多人。朱棣亦派使节回访。1412年霭牙思丁逝世,朱棣派侯显为特使到孟吊唁。
话说1414年,发生了一件轰动中国朝野的事情。蔼牙思丁的儿子赛勿丁继位后,派遣使臣把济专程到中国致谢,并送给永乐皇帝一只罕见之物——出自东非的长颈鹿。据记载,这是长颈鹿首次被传入中国。长颈鹿的相貌尾巴像牛,蹄子如马,头上有角,周身好似披了鳞甲,毛呈五色。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中外交往史上的盛事。他在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中,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船队(每次出航50至60艘船,随行者27000至28000人)七下西洋,与印度洋沿岸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和文化交流,表达“锐意通四夷”和“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意愿。其间,他至少曾于1421年和1431年两次到达孟加拉。此外,前面所提及的侯显也曾三次作为使臣到过孟加拉,其间在1420年应孟王的请求,他受命带着永乐皇帝的信件前往孟西边的沼纳朴儿国,调解孟沼两国间的关系。
在郑和和侯显访孟其间,他们的随行中有三个极用心的人,即马欢、费信和巩珍。马欢和巩珍分别是郑和的阿拉伯语翻译和侍从,费信则为郑和和侯显做过翻译。这三人以他
们各自独特的视角,将下西洋的见闻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三本极具价值的著作。 说到乘船前往孟加拉,他们写道:“自苏门答剌国开船……好风行二十日,先到浙地港(今吉大港)泊船,用小船入港,五百余里到地名锁纳儿港(今达卡地区)。”由此再行二、三十站,便到了孟王宫。从吉大港到王宫,“有人马千数迎接”。他们对吉大港到达卡的距离计算之准确,令人吃惊。
关于王宫和欢迎场面,他们所用的语言之精妙,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王宫高广,柱皆黄铜色饰,雕琢花兽。左右设长廊,内列明甲马队千余,外列巨汗,明盔甲,执刀剑
弓矢,威仪甚壮。丹墀左右,设孔雀翎伞盖百余,又置象队百余于殿前。王饰八宝冠,箕踞殿上高座,横剑于膝。朝使入,令拄银杖者二人来导,五步一呼,至中则止。又拄金杖
者二人,导如初。”明朝使者递交明皇帝书信后,孟王“设绒毯于殿,宴朝使。不饮酒,以蔷薇露和香蜜水饮之,赠使者金盔、金系腰、金瓶、金盆,其副使用银,从者皆有赠。
”如此隆重盛大的欢迎仪式足见当年中孟关系之密切友好。
关于孟风俗,他们写道:“举国皆是回回人,民俗淳善”,“国语皆从榜葛里。”男子有的“白布缠头,穿白布长衫”,有的“下围各色阔手巾”,“妇女穿短衫,围色布线
锦”。这分明说的是“潘甲比”、“龙基”和“纱丽”。“凡饮食,男女不同处,夫死妻不再嫁,妻丧夫不再娶。若孤寡无倚,一村之家轮养之,不容别村求食,足见义气所尚也
。”
关于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写道:“其国……物穰民稠”,“田沃丰足,男女勤于耕织”,“富家造船往诸番国经营者颇多,出外佣役者亦多”,“医卜阴阳百工技艺皆有之”
。他们还描述了以舞乐为生者,甚至讲到一对夫妻沿街表演训虎术,说男主人“对虎跳跃,拽拳将虎踢打。其虎性发作威,咆哮势若扑人。其人与虎对跌数交毕,又以一臂深入虎
口,直至其喉,虎不敢咬。”
关于城市街景和商业活动,他们写道:“街道铺店,连楹接栋,聚货甚有。”他们详细描述了各种细布,有的“匀细如粉笺一般”,有的“紧密壮实”,有的“布眼稀匀,皆
用此布缠头”有的则“背面皆起绒头,即为兜罗绵也。”有一种白纸“亦是树皮所造,光滑细腻如鹿皮一般。”关于当地的出产,有“细红米、粟、麦、芝麻、各色豆黍、姜、芥
、葱、蒜、瓜、茄、蔬菜皆有”,果有“菠萝蜜”、“芭蕉子”、“石榴”、“甘蔗”、“奄摩勒”等,“牛、马、羊、凫、鸭、海鱼之类甚广”,等等。他们还记录了孟的刑禁
情况,说:“国法有笞杖徒流等刑。官品衙门印信行移皆有”。
17世纪后,中孟间续有来往,但呈减少之势。随着殖民者入孟,几近中断。中孟两国当代关系是从周恩来总理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访问东巴基斯坦开始的。那时,东巴领导
人之一穆吉布·拉赫曼也两次访华,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中国领导人结下了深厚友谊,为双方于1975年建交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地区曾数次建立过独立国家,版图一度包括现印度西孟加拉、比哈尔等邦。16世纪孟已发展成次大陆上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文化昌盛的地区。18世纪中叶成为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19世纪后半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孟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归印度,东部归巴基斯坦。1971年3月东巴宣布独立,1972年1月正式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42亿,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900余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孟加拉国有20多个民族,其中孟加拉族占全国人口的98%,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国语是孟加拉语,通用英语。信奉伊斯兰教(国教)的占88.3%,信奉印度教的占10.5%。
孟加拉国是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薄弱,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近年来,孟加拉国政府积极推行私有化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投资、创建出口加工区。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孟出口下降,GDP增长率只有6.21%,为5年来最低水平。 孟加拉国总理宣布减贫计划
农产品主要有茶叶、稻米、小麦、甘蔗、黄麻,孟矿产资源有限,自然资源主要是天然气,已公布的天然气储量为3113.9亿立方米,煤储量7.5亿吨。森林面积约2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3.4%。工业以制麻、皮革、制衣、棉纺织和化工为主,重工业薄弱,制造业欠发达,从业人口约占全国总劳动力的8%。孟加拉国的气候极适于黄麻的生长。黄麻在孟加拉国被誉为“金色纤维”。远在16世纪初,当地农民就大量种植黄麻。它的黄麻不仅产量高,而且质地优良,纤维绵长柔韧而有光泽,尤其经过布拉马普特拉河清澈河水浸过的黄麻,产量高,质地优,色泽美观柔软,有“金色纤维”之称。黄麻的生产是孟加拉国的经济命脉,黄麻的出口占第一位,平均年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3。
刚才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从明朝开始的中孟友谊》的资讯,下来给大家讲2个笑话放松一下:
笑话1
老师:“你为什么总是不洗脸?你瞧,连你今天早餐的残渣还挂
在脸上。”
学生:“那您说我早上吃的是什么?”
老师:“果酱面包。”
学生:“您说错了,那是昨天早上吃的。”
笑话2
调皮的布朗因上课常开小差,在老师的提问面前总是哑口无
言,所以被同学们称为“不知道先生”。
有一次,布朗想报复一下老师,所以问:“我看见一样东西,没
有腿,从厨房的地板上溜过,老师,你说那是什么呢?”
老师想来想去,终于说“不知道”。
布朗一本正经解释道:“那是水。”
宁夏开拓阿拉伯市场的空间大 (2010-10-14 15:43:43)
朝鲜足球队的韩语翻译也保密 (2010-10-14 15:25:25)
义乌模式中的阿拉伯商业模式 (2010-10-14 14:54:17)
李开复创业节俭,亲自翻译 (2010-10-14 14:51:34)
巴菲特的能力-会与人相处-尊重翻译 (2010-10-14 14:27:46)
德语翻译笔下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品 (2010-10-13 17:29:29)
姚明的翻译,姚明的生活 (2010-10-13 13:12:21)
从先进的商务公园英语翻译成总部基地 (2010-10-13 11:49:19)
充当经济学翻译的国际制片人 (2010-10-13 11:41:46)
GPS的软件本地化 (2010-10-12 9:39:55)
GPS产品具有翻译功能 (2010-10-12 9:22:29)
老郭的怪和收获 (2010-10-11 20:41:21)
达沃斯论坛赢得了赞誉 (2010-10-11 20:32:38)
富裕是一种文明、哲学、文化 (2010-10-11 20:31:46)
让市民看得明白,供电公司进行电路翻译 (2010-10-11 17: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