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经历的抗美援越

[ 2010年10月16日 ]
Tags:  抗美援朝  


 1964年,美国在中国南海发起对越南北方轰炸,并一次次地侵犯我国领空。我国进入了紧张的援越抗美,保家卫国时期。

  1965年10月,接到通知,我来到了福州,我的工作是给越南的学生当翻译。我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每天上午上课,下午现场讲解,晚上为增进中越友谊对话,夜间要翻译第二天的讲稿,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8个月后,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我们这些翻译人员在福州待命两个月,等待中央外事处安排。两个月快到时,省人事厅的廖同志说我们的去向已明确。我安排在杭州邮电局。还是培训越南实习生,当翻译。一知道这消息,我非常高兴。

  正当我对未来充满憧憬时,广州军区来征兵了。我应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外语专科学校(所在地桂林)当教员。我们学校的任务是特训外语,储备翻译。除了上课,我还常被抽调到桂林市公安局、医院帮忙办理护照、签证、翻译。

  那时,桂林有7所越南孤儿学校,安置那些父母阵亡的孩子,这些孩子染上了战争带给他们的各种疾病。如粟粒性肺病,是因吸入气浪弹、细菌弹、燃烧弹等弹药爆炸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毒菌;精神病患者大多是目睹一家人在战争中死去,精神上调节不过来;蚂蟥侵入人体,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越战中,一些妇女、少女加入运送弹药到前线的行列,运输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运输的线路是在竹林中开的小水道,上面有竹林掩护,不易被飞机发现。在运送的过程中,水里的蚂蟥就沿着大腿钻入人体子宫吸血、繁殖。得了这种病就会不停失血,浑身无力,发展到后期人都无法站立,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开始是一些已婚妇女通过妇科检查发现是蚂蟥侵入人体。这种病当时医生诊断只能用刮宫治疗,可这些都是女孩,医生有顾虑,校长不敢决定,请示越南卫生部,得到同意后,就一个个地做那些女孩的思想工作。这些女孩躺在床上,一个个流着眼泪,说:“我同意刮宫,但我有话要说,我们都是为了抗美救国才得这种病的,将来不管我们是否结婚成家,能否有孩子,我们希望祖国不要忘记我们,能给我们养老。”校长答应说:“可以!”马上拿来笔纸记下,证明这些孩子都是为祖国才得这种病,落款、签字、按手印。每人一张,存入个人档案。

1964年,美国在中国南海发起对越南北方轰炸,并一次次地侵犯我国领空。我国进入了紧张的援越抗美,保家卫国时期。

  1965年10月,接到通知,我来到了福州,我的工作是给越南的学生当翻译。我投入了紧张、繁忙的工作中。每天上午上课,下午现场讲解,晚上为增进中越友谊对话,夜间要翻译第二天的讲稿,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8个月后,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我们这些翻译人员在福州待命两个月,等待中央外事处安排。两个月快到时,省人事厅的廖同志说我们的去向已明确。我安排在杭州邮电局。还是培训越南实习生,当翻译。一知道这消息,我非常高兴。

  正当我对未来充满憧憬时,广州军区来征兵了。我应征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外语专科学校(所在地桂林)当教员。我们学校的任务是特训外语,储备翻译。除了上课,我还常被抽调到桂林市公安局、医院帮忙办理护照、签证、翻译。

  那时,桂林有7所越南孤儿学校,安置那些父母阵亡的孩子,这些孩子染上了战争带给他们的各种疾病。如粟粒性肺病,是因吸入气浪弹、细菌弹、燃烧弹等弹药爆炸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毒菌;精神病患者大多是目睹一家人在战争中死去,精神上调节不过来;蚂蟥侵入人体,多发生在女性身上……

  越战中,一些妇女、少女加入运送弹药到前线的行列,运输工具大部分是自行车,运输的线路是在竹林中开的小水道,上面有竹林掩护,不易被飞机发现。在运送的过程中,水里的蚂蟥就沿着大腿钻入人体子宫吸血、繁殖。得了这种病就会不停失血,浑身无力,发展到后期人都无法站立,如果不及时抢救就会因失血过多而危及生命。开始是一些已婚妇女通过妇科检查发现是蚂蟥侵入人体。这种病当时医生诊断只能用刮宫治疗,可这些都是女孩,医生有顾虑,校长不敢决定,请示越南卫生部,得到同意后,就一个个地做那些女孩的思想工作。这些女孩躺在床上,一个个流着眼泪,说:“我同意刮宫,但我有话要说,我们都是为了抗美救国才得这种病的,将来不管我们是否结婚成家,能否有孩子,我们希望祖国不要忘记我们,能给我们养老。”校长答应说:“可以!”马上拿来笔纸记下,证明这些孩子都是为祖国才得这种病,落款、签字、按手印。每人一张,存入个人档案。

我作为翻译,要参与医生的会诊、查房,和病人沟通。医生紧张的会诊,全力救治病人,护士们日夜守护,这种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体现了崇高的救死扶伤的国际主义精神。医院的这段经历,对我的心灵震撼很大。我对战争与和平、生与死、爱与恨、得与失、正义与邪恶有了真切的体会。

  在外语学校的5年,我和学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部队的教学中,教员与学员不仅是师生关系,更有至高无上的战友情谊。身为军人,都有可能出生入死,想到哪一天一别就很难再相见,我们很珍惜一起相处的日子。如今学员们都转业分布在外省,但他们经多方打听,和我联系上了,常给我这个洪教员写信,邀请我去聚会。给我寄来他们聚会时的录像光盘、通讯录……

  1971年8月,我从部队转业来到长泰。县安置办把我安排在实小当老师,我担心闽南话讲不好,和学生沟通困难,就申请到县城关糖厂当工人。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很好奇,一个女军官,为什么到工厂当工人?每当有人问我:“为何去当工人?”,我就笑答:“无可奉告。”其实我很理解那时国家要一下子安置那么多军转干部,很不容易的。

 

相关文章: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