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翻译廉颇未老,年轻翻译兴起

[ 2010年8月13日 ]
Tags:  翻译  翻译家  经济翻译  金融翻译  


    在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意外车祸逝世50周年之际,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四卷本《加缪全集》,并于北京图书订货会当口举行“加缪逝世50周年座谈会”,这本书是对这位20世纪伟大作家的最好纪念,也是中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共同的一大幸事。记者昨从人民文学出版社获悉,丹·布朗《失落的符号》的中文版将在此次北京图书订货会上正式发布。然而,早在中文版正式出版前,一群“网络翻译者”抢在正式译者前,已经在互联网上将该书完整译出。据中国译协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在聘的翻译专业人员约6万人,然而现在我国每年引进新书就达1万多种,3万多册。再加上处于公版期的大量名著重译,翻译完全跟不上市场需求。另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翻译已成为了银发工程。在译协登记在册的翻译家,平均年龄为59岁,不少90多岁的老翻译家们还躬耕于埋头苦译的格子间里。互联网世界,有着另外一批翻译。著名英文杂志《经济学家》在网上拥有一批自由译者,他们每隔两周定期将《经济学家》翻译成中文,供人阅读。这个翻译小组有100多名译者,一个很松散的组织,基本上没有新闻经验,但他们有严格的选拔制度,定期开选题会,翻译、校对、排版、发布都有专人负责,连买服务器的钱都是大家一起凑份子出的。他们所做的一切,只因为这本杂志的见解与格调,让他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他们说:“网络正在从一个社交网络平台转变成一个社会生产平台。这样一个自我组织和共同创造知识的模式用于翻译,对于当下的时代,也许是最自然不过了”。他们的翻译和讨论完全在网络上进行,QQ、MSN闪成一片。“跟一大群与你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非常默契地讨论一些问题,那种归属感,被认同的感觉,非常美妙”,这样说道。真空地带契合时代      “现在很多人说,年轻人的翻译水平跟不上,不放心让他们担当有难度的经典作品,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公平的。”法语翻译家、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导师许钧指出,“傅雷当年开始翻译时也只不过19岁。很多赫赫有名的老一辈翻译家都是从中学就开始翻译了,这是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世人不能老拿老一辈成熟后的高度去要求现在的年轻人。”在许钧看来,现在的年轻译者在准确性上并不低于过去。中国在文学翻译方面剽窃、抄译的时代始终会成为过去,就像大浪淘沙一样,最后总会回到正轨上来。所以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相信我们这个时代也一定能出现朱生豪、袁可嘉这样的大家。他们极有可能产生在趴在网上那些人中间。因为文学翻译始终要喜欢才行,网上那些人已经做到了不为钱而翻译,他们是出于真心喜爱”。 据悉,目前全球最大的在线翻译站WorldPoint,已汇聚了大约6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网络自由翻译家。他们已在网上发出“要用当代人更接受的不隔膜的语言,重新翻译文学经典”的“宣言”。对这么一群把翻译“集中在传递价值上”的年轻人来说,翻译界真不能将他们视作“局外人”。

 

 

 

 

 由索文北京翻译公司深圳翻译公司广州翻译公司以及上海翻译的职员编辑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