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资源收集便利中文翻译的成长

[ 2010年8月14日 ]
Tags:  翻译  中文翻译  


美国中国文学教授罗福林:
 我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年了,自然跟中国文学翻译有多方面的接触,虽然自己做的翻译不是很多。至少能体会到,从翻译作品的角度来说,中国文学,包括我专业研究的现当代文学在内,

有很大的发展的余地。也有不少人谈起这个问题,与其涉及到关于国外中国文学的接受,翻译的质量,甚至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问题。我这里讲的很可能跟其它与会者有重叠,只能说我自己

的观察和体会。

  第一,要肯定中国文学翻译是我们西方中国文学研究者很关心的问题,而且要肯定西方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已有可观的贡献。既然有我下面要所提出的各种问题,中国文学的英文翻译已

经在西方研究界和一般读者界产生了影响.我在这儿不多说诺贝尔文学奖,不过虽然中国国籍的作家还没得此奖,至少我知道中国作家在西方多年有题名和支持中国作家的人。美国的大部分大

学有中国文学课程和专业,其中中国文学英译本是主要的教材。上这种课的学生并不限制于中国文学专业生。美国大学生可以自由选课,但是选通选课也要满足几个方面的要求,这样很多专

业的学生为了满足大部分大学的非西方文化课程要求而上中国文学课。此外,其它学科的课程,像历史,社会学,人类学的课,都会采用中国文学的英译本来做必读的教材,也就是因为文学

提供一个社会的很全面的但又很主观的,涉及到多学科的窗口。虽然如此,中国现当代英文翻译还是面对很多挑战。一方面来自翻译工作本身,一方面来自在西方了解中国文化的圈子的处境

,还有一方面来自西方读者的偏好和文学出版市场。这也涉及到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在走的漫长的道路。第一个问题,翻译本身,是语言的问题,文化传统的问题,在中西方交流数百年一直是

很大的问题。不用说文学,翻译任何一种文本,大家知道不是可以直译,硬译,而成功的。

  第二方面的挑战在于在西方能够从事翻译的人群最初很有限,现在有发展,但是大部分还是在大学里教中国文学的或者研究中国文学的学生和学者。一般来说这个人群向来没有文学创作

的修养。早的时候也只有一部分有足以看懂中文作品的语言能力。而且在西方,特别是美国,在学术职业发展的需求中翻译作品不算升职的条件。学者必须把几乎所有的时间和经历投资在学

术专著作上。而在很多情况下,升到正教授之后,学校的行政任务负担会很重,除非自己把翻译工作当成大事,也很难找时间做出贡献。再一个,因为职业的发展道路,这些有翻译能力的教

授在自己的语言的文学创作能力不一定好,所以以往很多大学出版社出的译本出自文学教授的手,英译本的艺术性经常打了折扣,使得很难打入一般文学爱好者的市场。
  这个涉及到第三方面的挑战,就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图书市场。我还没有提到中国国内对外文翻译中国文学的杰出贡献。像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杂志,熊猫丛书,从作品和作家的量

应该算比西方的成绩还要好很多。其中也有中外也许是最大的中国文学翻译者队伍,比较成功的译作也有不少。但是虽然这些书籍在美国大学的图书馆一般都能找到(我教文学课也经常会用

上),但是在美国图书市场上,也就是说主流的连锁书店,基本上不会出现。在美国,相当大一部分美国大学出版社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古代和现代的作品),也是这个情况,在商业

市场没有销路的。至于主流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和小说集,如莫言,苏童,王安忆,余华等当代作家的作品,虽然在主流的书店出售,但是它们跟其它的所有的小说都放在一起,读者不知

道要找莫言的作品,也不一定会注意到,因为经常没有东亚或中国文学的专柜。
  上面提到有一个新的关心中国文学翻译的人群在崛起,主要突破了第二个挑战。这些中国文学爱好者一般是英语国家的近年的大学或研究院的毕业生,相当一部分英文写作有才华,因为

近年对外汉语教学的迅速发展,中文水平都较高,其中也有几个核心人物多年在中国国内居住,也不力图从事学术研究。通过网络对联络的便利,这些人比较快地形成了几个圈子,如纸上共

和国,互相认识的,与出版界经纪人、出版商有联络,用网站交流意见,甚至讨论成立公司或其它的平台把他们的事业固定下来。因为这些人在语言方面,文化知识方面,和职业发展方面没

有以往那么大的障碍,我相信他们在将来对在西方通过翻译了解中国文学史上会开一个崭新的篇章。


翻译家李莎的演讲:

首先,我想感谢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我参加这一届国际文学汉学家研讨会。今天出席会议的各位都是著名的汉学家与翻译家,大家的经验比我丰富,成果也比我的显著。我感觉自己今天站在这

里有点班门弄斧的意味了。正是因为有点心虚,所以我今天的发言也不会太长,只想给大家讲讲我是如何开始文学翻译工作的,并将我在翻译作家莫 言的两部著作中所总结的一些想法和大家

分享、探讨。

  2001年著作《檀香刑》的出版,可以视为我与莫言作品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此我要感谢一个好朋友的推荐和鼓励,是她鼓励我拿起了这本书,结果我一读起来就放不下了。当时的我一

下子体会到了一种感觉:选择翻译一部作品是因为一见钟情于它 的意蕴、乍然体会了它的意象世界。我突然顿悟了自己和作家存在着一种隐秘的交流。意蕴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我对莫言作品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敬佩。那么他的作品到底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呢?首先我喜欢他的表达方式、作品艺术语言的形式美,后来迷恋于他创造故事的巧妙和对人物的精致刻画。

  精神上的联系一旦建立,在接触原作的过程当中必然地呈现了一系列的实际问题:要引导意大利读者移情到中国文化和环境里?还是应该将“源”文化的特征改编为了让“目标”文化的

欣赏者理解和喜欢?怎么能将“他文化”所谓奇怪之处改成为“ 离间”但不“异化”的翻译作品?

  挣扎于矛盾之中的我,为了通过理解他创造的意图再创造给意大利读者引发雷同艺术效果的翻译文本,只能去找作家莫言。他耐心地回答我数不清的问题,终于使我意识到拥有艺术意蕴

的伟大作品都含着哲学家所说的一种“终极关怀”。家庭、亲情 、友谊、爱情等等是属于全人类的情感;生命、死亡、存在、毁灭、宇宙、时空等等的问题也是全人类共同思考的问题。我们

所创造的文学都是在使用一种人类同心的语 言来显示自己。

  翻译家有时也是探索家,在探索其它文化的过程中寻找与自己文化共同的元素。翻译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心的训练:要对一部作品表示最高的忠心、带着纯心去挖 掘作品里的意蕴、像

玉匠耐心地镂刻一种同心的语言,成功的翻译作品有时甚至可以影响到读者的感情体会与思维模式。翻译也不是一项孤独的事业,它可以变成一场日 常的跨文化交流、一场再创造的集体操练

  记得有一次莫言老师说过“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许我正在做的工作,就是试图将他的“土”移植到意大利人的家中来培育我们的精神花。

  通过翻译莫言等作家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我逐步地有了一些个人体会。我开始对一个并不限于文本的话题产生了兴趣,也就是与中国电影文学改编的发展情况相关 的课题。在此想和各

位探讨。

  首先请大家考虑两个现实现象:新中国电影中文学元素的含量和中国题材在全球电影界的公然“缺席”。

  资料表明,从年至今,中国国产影片中共有多部改编自外国文学作品,而同一时期在国外根据中国题材拍成的电影屈指可数。我们都知道,这里面有一系列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但今天我

想谈的是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学性原因。

  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刚开始就是跟电影捆绑在一起的(莫言的《红高粱》 、苏童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余华的《活着》、刘恒的《菊豆》等)。我们也可以说,在八十年代末被

译成外文的中国作品都沾了张艺谋的光,他的电影开路,小说家才逐渐被认识和欣赏。

  就拿这些国产电影成功的例子来说,那个时期涌现出的优秀国产影片的剧本都以获奖小说改编为基础。
我提一个建议:应该成立由作家、翻译家和电影制作者共同参与运作的影视工作室。这个艺术车间的形式可以类似于刘恒、王朔、莫言、刘震云于年代所建立的“海马影视创作中心”,以及

近几年刘恒、邹静之、万方的“龙马社”。工作室不应该是民间组织,而应该得到政府的实际鼓励与赞助,因为过分追求商业利益会导致艺术质量的下降。影视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是:挑选具

有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将它们的“意境”翻译成电影语言,进而将既有艺术价值又有商业因素的电影剧本提供给国内、外影坛。

  这是我的一点拙见,请大家指正。谢谢!

 我有三个小建议:

  第一,我昨天看了李朝全先生的报告,我认为大概意大利的中文为议程的去做,可能可以补充一点信息,如果您觉得可以的话,我们使馆有一个名单,所有的差不多从开始就重视这个翻译工作的,当代和现代的我可以给你作为补充的信息。

  第二,我觉得我们也不用太主动了,可以组织起来,把所有的邮件通讯方式提供给大家。这句话我应该怎么说,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语言不通,有的东西没有办法共享。但是起码增加一些讨论,可能每一年,也是利用我们作协给我们提供的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也我可以作为一个玩的机会,在世界各地每次都有不同的地方,好多这种组织也可以这么做,我是练瑜珈,我们瑜珈每两年会有一个去玩的地方,这也是一个方法。

  第三,每次我找翻译的东西,我得去翻很多的书,一系列的书都得去看,我爱看书。有的时候,作协给我们提供信息很重要。因为我们语言不一样,我看了一本书觉得好看,你也可以看,也可以参考我的想法。

  我每年自己有中国朋友给我发的英文的版本,三个月出版的书,如果各位感兴趣,我可以告诉中国朋友,把这个服务提供给大家,一年四季有他们提供的书,还有作业采访,好多信息,翻译成英文,我们都不能看中文看的很有力,可以过目,看哪些书有意思,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当时我觉得他们肯定有这个服务提供给大家,如果没有人已经有这个书,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杂志,我觉得比较有用。

  作协,我们愿意为你们服务,我们做这个工作是给我们的渎职多读书,你们提供给我们信息。
 

 

 由索文北京翻译公司深圳翻译公司广州翻译公司以及上海翻译的职员编辑

发布:xiuzhu1023 | 分类:翻译行业新闻 | 评论:0 | 引用:0 | 浏览:
发表评论